編者的話: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夕,本報採訪組曾分赴廣東各地,發回一組《探尋廣東發展軌跡》的系列報道。報道反映了8000多萬廣東人民在世紀交替的關鍵時刻,不負中央“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托,成功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偉大壯舉。
3年多過去了,與時俱進的廣東又提出以自主創新實現科學發展的新戰略,打響了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之戰。自主創新將給廣東帶來什麼?發展階段超前的廣東總能給其他地方發展帶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記者再赴廣東珠三角地區,試圖為讀者揭示發生在這裡的又一場深刻的歷史性變革。經濟日報推出“自主創新:再探廣東發展軌跡”系列報道,敬請讀者垂注。
隆冬的嶺南大地,寒意擋不住人們火一樣的豪情。記者再次來到這方神奇的熱土,感受這裡正在發生的又一場歷史性變革。
一位10多年前即來到“珠三角”工作的機關幹部,這樣描述他近一段時間以來內心的感受:“20多年改革開放,這裡高速發展,持續繁榮。可時間長了,也難免對周圍的日新月異有些麻木,原以為生活將就此一成不變,可突然有一股難以名狀的熱流又在體內生成、積聚、涌動,如10多年前初到廣東的感覺一樣,興奮不已、充滿期待……”
是什麼讓從不缺乏發展激情的廣東人如此激動?滔滔珠江又在醞釀一場怎樣的變革大潮?
在新世紀的第六個年頭,以“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著稱的廣東再一次站在了發展的潮頭
就在2005年9月,一個高規格的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工作會議,將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於此。人們普遍認為,這次會議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意味著廣東確立了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開始了經濟增長模式的大轉型。
“廣東發展正處於至關重要的轉捩點,如果謀劃得當,就能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否則必將被追兵趕超,喪失排頭兵地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場事關廣東前途命運的決戰,同志們,要努力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會上一番語重心長的講話,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令與會者心緒難平。
兩個月後,一項被稱為“決定著廣東的前途、命運,決定著廣東的未來,尤其決定著廣東能否抓住21世紀頭20年的戰略機遇,乘勢而上,再創輝煌,繼續發揮排頭兵的作用”的廣東《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産業競爭力的決定》正式出臺:“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和産業發展規律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到2020年全省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創新型廣東的目標……”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可以這樣解讀:“十一五”期間,“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發展的助推器,成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支撐點。剛剛進入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更發出了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動員。一向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樂於創新的廣東,也在此時不失時機地謀劃、實施了新一輪的戰略轉型:加快創新型廣東建設。
廣東吹響了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一輪衝鋒號,有何深意?在新世紀的第六個年頭,以“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著稱的廣東無疑再一次站在了發展的潮頭。
確立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轉型戰略,建立創新型區域,廣東醞釀已久,期待已久
新舊世紀交匯的前後幾年間,正是廣東站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視角和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關鍵時期。
廣東人至今仍對發生在1998年那場涉及全省上下,歷時數月的“十大調研”活動記憶猶新。當年,帶著黨中央對廣東提出“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歷史使命,廣東全面回首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歷程,並對其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理性梳理,提出了實施“科教興粵”等三大發展戰略和增創科技等四大新優勢,從市場經濟、全球經濟、知識經濟的高度出發,把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促進廣東經濟發展,全面推動産業升級作為增創廣東新優勢的戰略重點,並頒發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等一系列決策措施。
“就是這個至今還被稱作16號文件的《決定》,成為轉化運用‘十大調研’結果,增創廣東發展新優勢的第一場重頭戲。”
説及這個話題,曾參與調研活動並負責起草系列政策工作的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廣東省科技廳的幾位同志不禁感慨萬千:“現在看來,那次調研活動以及16號文件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出臺,已成為關係廣東經濟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拐點,對廣東成功實現跨世紀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與今天廣東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可謂前後相承,水到渠成。”
在廣東第九次黨代會上,“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增創四大新優勢”進一步充實為“實施四大發展戰略,增創五大新優勢”,細心的人們發現:“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已鮮明地鐫刻在這一廣東新世紀的前進路標上。
從科教興粵、人才強省到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廣東……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廣東跨世紀蓬勃向上、與時俱進的發展軌跡,而其中的每一個節點,都是其實現向更高階段跨越的強力跳板。
自主創新,是廣東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實踐
廣東發展階段的超前特徵,決定了廣東所要破解的都是前沿課題。正因如此,廣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多方面實踐,也格外引人注目。
面對去年廣東工業增速減緩,工業增加值一度失去連續10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的位次,廣東人表現出的冷靜令人欣慰。
因為先行一步,所以眼光長遠;因為曾經滄海,所以心胸更寬。
看淡所謂數字,擺脫了單純比拼速度的桎梏,今天的廣東在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之前,已經將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為什麼發展”和“發展什麼”的課題上。他們認為,這才是抓住了發展的關鍵。將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定位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其實凝聚著廣東作為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探路者的智慧和經驗,即更加重視內部建設和科學發展,更加認真地按經濟規律辦事。進一步觀察,自主創新實際上是廣東對客觀經濟規律的主動把握。
正因為如此,廣東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規劃和目標科學而實在————按“兩個重點”、“四個層次”進行佈局落子————支持廣州、深圳兩個創新區域龍頭;強化“珠三角”高新技術産業帶的發展協調,建設創新型産業集群;積極扶持東西兩翼和山區結合當地優勢産業,因地制宜開展自主創新;在産業結構上既重視發展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産業,也決不放棄對傳統優勢産業的改造升級……
專家如此評價:“對北京中關村的微電子專家來説,單片機電路板可能不算高技術,但對於潮州的民營陶瓷企業來説,在窯爐上裝上單片機以控制爐溫,就可以大大節約燃料和原材料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成品率。”
廣東這樣邁出新的步伐:通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壯大本土企業力量;推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度重視應用領域自主創新;政府構築平臺促進、引導、培育特色鮮明的産業集群,從而形成區域創新體系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珠三角”發達地區以及東西兩翼欠發達地區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自主創新,是廣東對自我發展模式的大膽刷新
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有一句“要舍得聲譽”的名言:調整經濟發展思路,不再攀比經濟規模和總量了,如果有人還是單純以GDP論英雄,很可能會覺得深圳輝煌不再了。對此,我們要敢於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承受外界的壓力,承受暫時的誤解。
敢於審視自我,善於創新自我,才能不斷超越自我。以自主創新戰略引領,廣東目前正舉全省之力及時調整、改變著經濟引擎的類型,努力實現“三大轉變”:經濟結構由輕型、偏輕型向高級化、重型化轉變,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循環型轉變,發展戰略由以外源型經濟為主向內源型經濟與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轉變。
“自主創新,説到底反映的是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追求自強自立的政治意志”————率先發展的廣東總有胸懷天下的壯志。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再一次用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一個真理:在以科技為主導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立足於自主創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可能充分地利用全球科技資源來加快自己的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目標如何實現?廣東將再次承擔起探路者的責任。
20多年前,當中國面臨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相對封閉轉到對外開放,這種大轉型的困難和挑戰,使得鄧小平同志要用“殺出一條血路”來激勵廣東人。如今廣東人將用改革開放20多年取得的成果,積累的財富,為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再探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歷史再次選擇了廣東,而廣東將不辱使命! (記者 武力 龐彩霞 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