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改革攻堅取得新突破:05年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0日   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改革攻堅取得新突破
2005年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綜述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
二〇〇六年二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改革工作,把2005年作為改革攻堅的關鍵一年,並於年初作了總體部署。一年來,我國改革攻堅取得新的進展,特別是一些多年醞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有所突破,主要是: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取得重大進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國有資産和金融監管體制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進展平穩,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顯著增強。改革在各領域的有序展開,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

    一、改革攻堅全面推進、亮點突出

    圍繞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消除制約生産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各項改革不失時機地向前推進;同時,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成為2005年改革攻堅的亮點。

    1、農村稅費改革進入新階段,這是2005年改革的第一個亮點。國務院發佈《關於2005年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國免徵農業稅的省份從上年的8個擴大到28個,其他3個省份的國家級貧困縣也免徵農業稅,全年減輕農民負擔約220億元;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農業稅被正式取消;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已在29個省份展開。

    與此同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直補資金從上年的116億元增加到132億元,解決“老人、老賬、老糧”問題取得明顯成效,國有糧食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特別是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農墾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17個整體轉制為企業集團的墾區實行了公司制改造,7個墾區承擔的辦社會職能已全部移交給地方政府。按照“改造與新建並舉,以新建為主”的思路,基層供銷合作社改革力度加大,農村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迅速。繼河北、遼寧、江蘇、福建、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地之後,陜西、廣西兩地出臺了以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戶籍制度改革進展平穩。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推進獸醫行政管理、執法監督和技術支持三類工作機構分開,強化肉食品衛生質量監督管理。

    2、所有制結構繼續完善。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基本形成,9組18家中央企業實現重組,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已由最初的196家減至169家。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神華能源等6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神華集團、中遠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整體在香港上市。目前,全國50%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骨幹企業已改制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業。寶鋼集團等11家國有獨資公司建立健全董事會的試點進展順利。第2批74家中央企業開始分離辦社會職能,1600多個機構和近14萬職工實現分離。啟動東北地區部分城市和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國務院通過《全國國有企業關閉破産四年總體規劃》,部署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産工作。國有資産監管法規體系不斷健全,出臺《企業國有産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等規章。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全面推行。83%以上的市(地)組建了國有資産監管機構。此外,修訂發佈《公司法》,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

    壟斷行業改革在多方面邁出新步伐,成為2005年改革的第二個亮點。在電力領域,東北、華東、南方區域電力市場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大用戶直接購電試點開始實施,《電力監管條例》頒佈施行。在信息産業領域,國務院批准了《郵政體制改革方案》,郵政政企分開和監管機構組建等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在鐵路領域,實行鐵路局(公司)直接管理站段體制;除個別地區外,全國鐵路基本完成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在交通領域,國家出臺實施《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在煙草領域,出臺進一步理順煙草行業資産管理體制、深化煙草企業改革的意見。在市政公用事業領域,全國263個企業和項目簽署了特許經營協議,投資多元化和經營市場化格局基本形成。

    2005年改革的第三個亮點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進一步改善。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産業的若干決定》。各有關部門在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改進政府監管等方面制定了具體措施,非公有資本進入民航、鐵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領域的政策限制實現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已累計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在各項政策的推動下,非公有制經濟呈現出生産和出口快速增長、效益穩步提高的良好態勢。

    3、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加大。2005年,金融改革在各項改革中亮點最多:一是銀行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繼2003年選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進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後,2005年又啟動了工商銀行股份制改革。目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財務狀況明顯改善,公司治理改革和內控機制建設進程加快,其中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已相繼成功在香港上市,工商銀行已完成財務重組和股份公司設立。自2003年6月啟動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已經擴大到全國30個省份(西藏沒有農村信用社),全國省級管理機構基本組建完成,至10月末,全國共組建銀行類機構57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11家、農村合作銀行46家),組建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機構325家,全國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比2002年末下降21.4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佔其貸款總額的47%,佔全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85%,在支持和服務“三農”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此外,城市商業銀行綜合治理和重組改造工作穩步進行。

    二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自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國內外引起積極反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繼出臺:加快發展外匯市場,為市場主體提供交易避險工具;擴大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同時允許銀行自行制定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價格;提高境內機構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限額和居民個人因私購匯指導性限額。

    三是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且進展平穩。按照“試點先行、協調推進、妥善解決”的步驟和“統一組織、分散決策”的思路,啟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及配套文件,規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至年末,共有16批上市公司完成這項改革或進入改革程序。

    四是金融市場制度創新步伐加快。金融業綜合經營取得突破,工商銀行與長江航運集團共同成立債轉股公司,並直接持股45%。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啟動,保險資金直接進入股票市場,第1批企業年金管理人資格認定工作完成,新增QFII機構3家、新增外匯投資額度60億美元。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設立,加大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力度。積極推動金融産品創新,推出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等産品,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穩步推進人民幣、外匯衍生産品發展,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試點,推動資産證券化業務試點。修改發佈新的《證券法》。國務院轉發《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著力解決影響上市公司質量的突出體制問題。

    與此同時,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取得進展,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集團化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下調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放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繼續完善,國家首次發佈《金融穩定報告》,主要商業銀行已經全面推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反洗錢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建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成立,強化了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金融市場運行調節等方面的職能。

    4、財稅投資價格改革穩步進行。在財稅體制方面: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模擬試點,組織中央部門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考評試點;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已基本覆蓋全部中央部門單位和大部分省級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建立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激勵約束機制;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所得的費用扣除額由原來每月800元提高到1600元;完善出口退稅負擔機制,將超基數部分中央與地方負擔比例由75:25調整為92.5:7.5;繼續推進東北地區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調整住房轉讓的營業稅和契稅,加大對房地産市場投機炒作的調控力度;調整資源稅和資本市場稅收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在投資體制改革方面:核準制和備案制全面實施;出臺預算內投資、國債投資和主權外債等政府投資管理辦法;啟動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諮詢評估領域開始引入競爭機制。在價格體制改革方面: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初步建立;在東北地區開展兩部制上網電價改革試點;對部分高能耗行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水資源價格改革力度加大;一些地區進行了階梯式水價試點;有關部門提出完善石油定價機制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出臺。

    5、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發展與規範。在商品市場方面: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部門開展流通體制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和貿工農一體化;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進一步發展;頒布實施《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在土地市場方面:經營性用地“招拍挂”出讓制度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協議出讓行為逐步規範;在部分地區開展了工業用地“招拍挂”出讓的嘗試;以完善二輪土地延包、加強土地流轉合同管理、開展承包糾紛仲裁試點為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在勞動力市場方面:有關部門廢止了專門針對農民工的流動就業憑證管理制度,著手開展建設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的試點。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改革成果初步顯現,深圳開展對外貿易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在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方面:加大清理地區封鎖規定的力度,糾正各地設置行政壁壘、分割市場、妨礙公平競爭的做法;食品副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等專項整治以及保護知識産權等專項行動取得積極成效;農業、文化、衛生、城管等領域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全面鋪開。

    6、社會事業改革有序展開。科技領域:6個部門所屬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通過階段性驗收;先後2批轉制的376家開發類科研機構制度建設深入展開,總體發展勢頭良好。教育領域: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鞏固;圍繞調整結構和提高質量,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國務院發佈《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正在形成;民辦教育規模明顯擴大,成為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舉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落實 “兩免一補”政策,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補貼力度。文化領域: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力度加大,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取得積極成效;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步伐加快;以國有電影製片單位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為重點,廣播影視事業改革勢頭良好;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繼續推進。衛生領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範圍擴大到641個縣,共有1.63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試點著手進行,各地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方面取得新成效;以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不正之風為重點,加強了醫療服務監管。

    7、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在就業方面: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體制、落實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在收入分配方面:各地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有關部門加大了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的力度。在社會保障方面:吉林、黑龍江兩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進展順利;在總結東北三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發佈《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部署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等工作;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年末全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7300、13500、10600、8000和5100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並軌工作穩步推進;已有17個省份出臺關於加快建立健全城鄉特困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政策,納入各類社會救助對象總數超過1億人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提高,保障範圍進一步規範;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由上年底的8個增加到12個。

    8、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不斷完善。在外貿方面:實現工業品出口配額招標商品全部公開招標;大力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和“大通關”建設;進一步下放外貿經營備案登記權限;完善貨物自動進口許可和貨物進口許可證管理;取消羊毛、毛條、天然橡膠等商品的進口指定經營。在利用外資方面:修訂和實施《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外商投資項目;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監管辦法,建立外商投資審批責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發佈實施《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和《關於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在“走出去”方面:有關部門聯合起草“走出去”戰略的總體指導文件;協調推動能源和重要礦産資源合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以境外國有資産及境外並購監管為重點,加強和改善對境外企業的監管;調整境內銀行對境外投資企業融資性對外擔保管理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應對加入WTO後過渡期工作方面:認真開展WTO新一輪談判工作,為我國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完善貿易救濟措施等保護國內産業的手段,初步建立覆蓋重點敏感産業的産業安全預警監控體系。

    9、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增強。政府機構改革取得新進展:調整安全生産監管體制,設立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成立了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改革國家統計局直屬三支調查隊管理體制;基本完成省以下國土資源幹部管理體制改革。依法行政全面推進: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綱要》,大部分部門和地方出臺了貫徹“綱要”的實施意見;國務院頒布《信訪條例》,加大保護信訪人合法權益力度;繼續貫徹《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清理、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完善核準、備案制度;頒布《公務員法》,完善了公務員新陳代謝機制、競爭擇優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及監督制約機制;各級人大和政府的立法工作顯著加強。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明顯增強;黨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各地區、各部門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更好地為基層、企業和社會公眾服務;加快建設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幹部實績考核評價體系,有關部門開展綠色GDP核算指標體系試點。行政問責制度進一步強化:加大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力度,有關部門抓緊制定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度;不少地方建立和完善了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過錯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是,2005年6月,國務院第96次常務會議批准上海浦東新區進行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並作出總體部署。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浦東推出跨國公司外匯資金管理方式改革試點,促進在華設立的中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設立跨境運作的資金中心、財務中心,完善國際化、市場化的投資環境,推進金融創新和金融中心建設,標誌著浦東綜合改革配套試點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二、各地區自主創新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各地區加大了解決本地區突出體制問題的力度,推出了許多更具針對性、更富實效性、更有特色的改革措施,加大了自主創新的力度。

    (一)著眼于振興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普遍加快了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步伐。黑龍江省政府按照推進國企改革決心不改、目標不變、力度不減的要求,2005年列入改制範圍的106戶國有大中型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15戶已完成改制任務,32戶取得實質性進展。吉林省政府要求集中力量打一場國企改革攻堅戰,列入改革範圍的816戶國有工業企業已有696戶基本完成改制,已改制企業的國有股比重降至23%,對省直44戶國有企業實行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遼寧省政府決定除對全省地方煤炭等大型重點骨幹國有企業實行國有絕對控股外,其他地方國有大型企業靈活實行國有相對控股、參股等改革形式,目前全省已有562戶國有企業完成了改制,佔應改制企業的21.9%,兩個大型鋼鐵企業鞍鋼與本鋼實現聯合。

    此外,吉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服務型政府機關建設的意見》;擴大了縣(市)級經濟管理權限,省直51個廳局向縣(市)下放或取消、委託的權限達546項,佔原管理權限的30%以上。遼寧省政府出臺了專門意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二)著眼于率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東部地區加大了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性體制創新力度。北京市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進年度計劃指標設置,積極創新政府考核指標,探索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與環境、行政效果、區縣功能定位差異等五方面指標,綜合評價各區縣的行政效能;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政會(商會、協會)、政事分開,其中海淀區組建公共服務委員會,代表區政府行使公共服務類事業單位的管理職能,取消相關委辦局舉辦事業單位的職能。上海市除積極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等外,重點推進了國有控股公司股權多元化改革,衛生、水利、交通等領域管辦分離改革試點,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其中,成立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承擔政府辦醫職能和市級公立醫療機構管理營運職能;淡化街道招商引資和經辦企業等職能,強化社區管理和服務職能。天津市加快市場仲介機構和行業協會改革,實現政會脫鉤40家。江蘇省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特別是加快推進政事分開步伐,全省13個省轄市中已有8個市的市直生産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結束,省直101家生産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行政管理類和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也在一些地區取得成效。南京市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浙江省各項改革均取得新進展,突出的有,在35個市(區)開展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實現26個縣(市、區)養老保險全覆蓋;建立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力推進市政公用事業産權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國完成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執法機構的改革;1449家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廣東省試行徵地補償款預存制度,在全國率先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自由流轉;建立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頒布《工資支付條例》,進一步規範了企業的工資支付行為。深圳市委市政府強調改革是特區的“根”和“魂”,強化了改革工作機構,出臺了建立促進改革工作機制、加快體制創新的意見,積極探索深化改革的新路子。山東省29個縣(市、區)開展了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試點工作;17個市全部建立了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全面推行。福建省加快了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步伐。海南省大力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出臺了《省委常委會任用重要領導幹部投票表決試行辦法》,對市縣、省直單位正職領導提名人選進行票決;在部分縣市進行全委會表決制、常委會票決制、綜合考評崗位淘汰制、引咎辭職制等改革試點;開展了政府僱員制試點。

    (三)著眼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步伐,並在多方面顯現改革亮點。河北省啟動“擴權強縣”改革,在全省確定22個縣(市),賦予與設區市相同的11個方面62項經濟與社會管理權限;頒布全國第一部預算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省級預算管理規定》,推進預算管理的規範化;全面啟動省屬44個轉制科研院所的産權制度改革工作。河南省政府下發《加快全省市政公共行業改革的意見》,對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行全面部署;將國家級貧困縣“兩免一補”的範圍擴大到父母均為農民的學生;全省首批28家省屬科研機構進行了企業化轉制,27家科研單位進行了産權制度改革。安徽省全面推行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持方式改革,使所有財政補貼農民資金實現“一卡式”發放;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取得突出成效;有關部門將該省確定為第一個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省。湖北省1069個鄉鎮(辦)中有912個開展了鄉鎮綜合配套改革,844個基本完成了行政機關改革任務,“七站八所”整體轉制取得積極進展;對一半縣(市)實行“擴權強縣”。湖南省出臺擴大88個縣(市)經濟管理權限的意見;實現了省廣播電視局和廣播影視的管辦分離。江西省啟動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探索水權市場;對21個國家扶貧縣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出臺專門意見,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省新聞出版局與省出版集團公司實現政事、政企分開和管辦分離。重慶市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決策聽證制度、行政首長問責制度;探索國有文化資産營運管理體制,組建了國有文化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四川省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全面展開,推行高速公路建管分離;失地無業農民全部納入低保和失業保險。雲南省加快了重點領域的專業投資公司組建步伐,構建新型投融資平臺;組建了全省統一的産權交易中心,啟動了新一輪三年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廣西自治區制定了《黨政機關政企分開工作實施方案》,指導各單位加快政企分開步伐。

    此外,山西省的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陜西省的政府績效考評制度改革,甘肅省的推行政府部門首問責任制,內蒙古自治區的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寧夏自治區的推行政府問責制、規範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秩序,青海省的在國有企業實行期(股)權激勵試點、率先在全國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覆蓋,新疆自治區的在全區所有地州市開展採礦權有償出讓工作,西藏自治區的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改革,貴州省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成為當地改革的亮點。

    三、上下聯動、橫縱互促的改革工作局面基本形成

    2005年,改革被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齊心協力、各方聯動、大力推進改革的局面已經形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05年的改革工作。早在200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抓住經濟形勢好、各方面改革意識增強的有利時機,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的部署,著力推進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帶動全局工作”。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全年的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3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討論了全年的改革工作,明確提出“2005年是改革攻堅的關鍵一年”,此後不久,國務院下發了《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一年來,國務院多次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郵政體制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項,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部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等一些重點改革工作。8月,國務院又召開103次常務會議專門總結半年多來改革任務的落實情況、研究做好下一步改革工作的意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明確指出“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溫家寶總理在作《建議》“説明”時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要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段話,表明了全黨推進改革的堅強決心,體現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建議》還以最大篇幅部署了“十一五”時期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若干重點。

    與此同時,按照國務院要求,作為直接負責改革指導和總體協調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強了對改革推進工作的統籌協調和跟蹤督促。召開了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就貫徹國務院關於改革的總體部署進行具體安排;成功舉辦了中國改革高層論壇,就以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任務進行了深入探討;推進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以及投資、價格、郵政、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重要改革,加大綜合和專項體制創新力度;組織研究“十一五”改革總體思路,加強改革的前瞻性研究;積極推動建立統籌協調推進改革的工作機制,通過各種形式加強了與國務院各部門之間改革工作的聯絡溝通;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發展改革部門改革工作的意見》,強化了各級發展改革委之間推進改革的互動與協調。各地發展改革部門在地方黨委、政府強有力支持下,積極開展工作,在推進改革上呈現出競相開拓、奮勇爭先的生動局面。

    各部門、各地區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改革工作列入了地方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和部門黨組會、部務會的主要議事日程,絕大部分地方和部門發佈了全面或專項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性文件,許多地方和部門建立了統籌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和工作制度,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改革,專題研究部署改革工作,主持制定相關改革思路,深入到第一線解決改革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一些地方、部門對相關改革任務進行了逐項分解,確定了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和主要責任人,提出了明確的工作標準和時間要求,並定期進行督促檢查,改革力度普遍加大。

    2005年各項改革的推進,特別是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有所突破,為國民經濟實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增強的發展態勢,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還很多,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也凸現出一些亟待加強和改進的方面,主要是:各方面對改革的認識尚不夠統一;一些地方和部門推進改革的措施不夠有力;某些改革措施不夠規範;在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下,體制機制調整對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等。此外,一些非改革、假改革的舉措借“改革”的名義出臺的現象,也在客觀上存在。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改革工作,意義重大。我們必須站在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以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更加重視對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進一步統一改革認識,健全改革工作機制,審慎謀劃改革思路,科學制定改革方案,認真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切實規範改革行為,從而確保2006年各項改革繼續沿著社會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向前推進。

    改革攻堅全面推進之一:農村改革繼續向深層推進

    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範圍擴大。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直補資金從上年的116億元增加到132億元,解決“老人、老賬、老糧”問題取得明顯成效,國有糧食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特別是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農墾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17個整體轉制為企業集團的墾區實行了公司制改造,7個墾區承擔的辦社會職能已全部移交給地方政府。按照“改造與新建並舉,以新建為主”的思路,基層供銷合作社改革力度加大,農村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迅速。繼河北、遼寧、江蘇、福建、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地之後,陜西、廣西兩地出臺了以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戶籍制度改革進展平穩。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推進獸醫行政管理、執法監督和技術支持三類工作機構分開。

    改革攻堅全面推進之二:所有制結構繼續完善

    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基本形成,9組18家中央企業實現重組,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已由最初的196家減至169家。大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神華能源等6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神華集團、中遠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整體在香港上市。目前,全國50%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大型骨幹企業已改制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業。寶鋼集團等11家國有獨資公司建立健全董事會的試點進展順利。第2批74家中央企業開始分離辦社會職能,1600多個機構和近14萬職工實現分離。啟動東北地區部分城市和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國務院通過《全國國有企業關閉破産四年總體規劃》,部署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産工作。國有資産監管法規體系不斷健全,出臺《企業國有産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等規章。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全面推行。83%以上的市(地)組建了國有資産監管機構。壟斷行業和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繼續推進。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此外,修訂發佈《公司法》,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

 
 
 相關鏈結
· 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深化改革重點任務
· 國務院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
· 發展改革委:05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