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兩會特稿:“十五”時期我們跨越的步伐有多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記者趙承、杜宇、劉錚)揮手告別過去的五年,正在迎來一個新的五年。在這新舊轉換的時節,在舉世矚目的“兩會”即將召開的時刻,我們回首總結過去,是因為抱有更大的雄心要實現更大的發展。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上,滿懷信心地朝著更為宏偉的目標進發。

    從11萬億元到18萬億元 經濟總量快速增加

    “十五”成就通過宏觀調控和改革開放的綜合作用,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年均增長9.5%。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增強。速度高、效益好、通脹低,是多年來少有的比較理想的局面。

    數據支撐十五”起步之年的200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不到11萬億元,而到了“十五”結束的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超過了18萬億元,五年邁過8個萬億元臺階;財政收入也從1.64萬億元增加到3.16萬億元。

    熱線鏈結:“回過頭來看,‘十五’確實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説。經過近幾年來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難得的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使我們的發展理念實現了新的飛躍。這不僅對順利完成“十五”計劃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而且對我國的長遠發展必將産生深遠影響。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步入深水區 改革在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成就:改革,決定著我國的命運和前途。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步入深水區,攻堅破難,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壟斷行業、投資體制等一系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有重大的突破;一些歷史遺留多年的老問題,比如股權分置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都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數據支撐:國務院有關部門取消和調整了1806項行政審批項目,各省份取消和調整了22000多項行政審批項目,均佔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半數以上;80%的企業投資項目實行了備案制,需要國家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數量比改革前減少了六成多;電信行業完全競爭格局形成,六大公司中任何一家的市場份額都沒有超過50%……

    熱線鏈結2005年被溫家寶總理稱為“改革之年”,説明了黨和政府對改革的重視。“最為關鍵的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説,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對政府行政進行了規範;通過一站式和大廳式辦公、電子報批等形式,進行了政務公開、公正、高效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但從深層次看,政府還沒有完全從行政管制型轉向公共服務型,改革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從自主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 在應對挑戰中提升開放水平

    “十五”成就: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過去以自主開放為主的開放方式變為有法律約束力、有時間框架的開放。開放與競爭,在國際“遊戲規則”下進行。在不斷地迎接挑戰中,我們的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拓展、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

    數據支撐:我國對外貿易保持年均24%的增長,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5096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近1.4萬億美元,世界排名從第七躍居第三;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74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全球第三,發展中國家第一。

    熱線鏈結“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取得的顯著成就令人滿意。”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回想入世之前,‘入世長期利大於弊、短期則弊大於利’的觀點,流行甚廣,但現在看,無論宏觀經濟,還是重要産業,並沒有受到多大不利的影響。這與我們積極應對有著重要的關係。當然,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正在不斷加劇,順差擴大也帶來很多壓力。”

    從工農剪刀差過大到工業反哺農業 農業和農民收入出現重要轉機

    “十五”成就:中央近年連續下發解決“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為9億多農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實惠。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正在化為現實,公共財政的陽光也越來越多地普照農村,多予、少取、放活使得農村面貌發生一系列積極變化。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引領我國農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數據支撐:“十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資金達到11300多億元,年均遞增17%。原定五年取消農業稅的時間表整整提前了三年,累計減免農業稅454億元。2005年,糧食總産量4840億公斤,增産3.1%;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實際增長6.2%。

    熱線鏈結“種地種了一輩子,從來沒尋思‘皇糧國稅’能免,如今一分錢也不用交了,老百姓心裏真舒坦了!”山東曲阜吳村鎮泉頭村孔祥英説。她家去年總收入1.8萬元。

    從輕工業領跑到新興産業加速 工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十五”成就:五年來,我國工業經濟始終保持著明顯高於GDP增速的增長,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時,工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過去生産日用消費品的輕工業領跑,到信息産業、住宅産業、汽車産業以及重化工等新興産業加速,中國工業的量級在提升。

    數據支撐:我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14.1%下降到2005年的12.5%,工業增加值比重從39.7%上升到41.7%;輕工業與重工業之比從2001年的37.1:62.9發展到2005年的30.1:69.9。

     熱線鏈結“‘十五’工業化加速。”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説,産業結構不斷優化,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産業鏈更加緊密,工業體系更加完備。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的工業化,強勁拉動著經濟增長。但也遇到工業重化工化與資源環境的兩難、出口導向工業化與國際貿易摩擦的兩難等問題,“十一五”期間要處理好這些重大關係。

    從單極突進到多輪驅動 完整區域發展戰略付諸實施

    “十五”成就: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東部加快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基本成型,國家首次勾勒出四大區域經濟發展藍圖。從單極突進,到多輪驅動的轉變,在剛剛過去的五年裏,無論是各個區域的自身的發展,還是相互配合促進發展,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數據支撐: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至2005年,中央在西部地區累計投資1.61萬億元,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率與全國同口徑經濟增長率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累計退耕還林8467萬畝,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振興東北開局之年,東北三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近年來增長最快,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5.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3.6%,增幅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熱線鏈結“‘十五’期間,我國形成了完整的區域發展戰略並開始付諸實施。”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不僅如此,各個省、市、自治區之間更加重視在産業合理分工基礎上,從全局出發,開展區域合作和協作。

    從神二到神六 科技實力節節攀升

   “十五”成就:2001年,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平安返回地面。從神二到神六,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突破是我國科技迅猛發展的一個縮影。

    數據支撐:“十五”期間,我國科技投入大大增加,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在全社會科技投入中,企業投入超過50%,企業正成為技術投入的主體。2005年,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34.6%,創下近二十年來最高增速。200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中,反映國家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獲獎總數比上一年度增長近40%。與此同時,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需提高。

    熱線鏈結“近年來,我國科技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在信息産業、生命工程、大型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增強了我們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信心。”中國科協副主席徐善衍説。

    從“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到“補長短腿”  社會事業發展成效卓著

    “十五”成就: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是過去五年的一個突出的亮點。這得益於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特別是農村的教育和衛生發展,被置於空前的高度。“兩免一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等,正在逐步解決農村人看病、上學方面的困難。

    數據支撐: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2005年毛入學率超過19%,而2001年為13.2%;九年義務教育的覆蓋率從86%提高到95%。1000多萬扶貧重點縣的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兩免一補”的政策,近1.8億農民從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中受益。

    熱線鏈結“農村娃上個學不容易。去年免了‘兩費’,300多塊錢的書本學雜費不用交了,我的負擔輕了不少。”河南省淅川縣夏莊村農民齊成善説,“不過,俺們農村人看病還很難,農村醫院水平不中,去城裏看病又太貴。這個問題能解決就好啦。”

    從總體小康到更高水平的小康 人民生活畫出美麗的上升曲線

    “十五”成就: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城鄉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明顯增長,交通快速發展,百姓出行更為便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尤其是住和行的變化,最為顯著。

    數據支撐:“十五”期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9.7%和5%。截至“十五”期末,全國城鄉就業人數達到7.6億,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萬人。不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熱線鏈結“2003年我們家買了一輛福特嘉年華,去年又在西南四環附近買了一套房子,確實感到生活質量提高不少。”北京某國家機關幹部李勇説:“我覺得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那些在電信等部門工作的同學,收入是我的好幾倍。現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個問題,國家應該想辦法合理調節收入分配。”

    從閉門決策到開門立法 公眾更多地參與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

    “十五”成就:行政許可法的實施,使人們不再為繁瑣的行政審批鬧心;司法機關更關注普通人權利的保護和尊重。各級法院敞開立案之門,解決人民群眾告狀難問題,人民檢察院進一步擴大人民監督員試點範圍。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在規範中發展,基層社會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內容不斷豐富。

     數據支撐:我國85%的農村已經建立了實施民主決策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80%以上的村莊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建立了民主理財、財務審計、村務管理等制度。僅在2004年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審議了33件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決定的草案,通過了25件。

    熱線鏈結“‘十五’期間,我國立法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向著民主立法的方向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説,如關於婚姻法、物權法、城市收容遣送辦法等的討論,北京和其他一些省市有關限養、禁放、物業等問題的立法聽證會等受到的民眾關注程度,在立法發展史上都是空前的。人民群眾成為推動我國法制發展的真正動力。(完)

 
 
 相關鏈結
· 我國“十五”期間科技事業飛速發展成就輝煌
· “十五”期間百姓生活邁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 “十五”改革在方方面面給百姓日常生活帶來實惠
· “十五”期間對外開放取得巨大突破
· “十五”計劃五年中十大關鍵詞折射中國發展歷程
· 從“十五”到“十一五”:北京百姓身邊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