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部在儀隴探索構建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新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姚潤豐)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批試點縣,農業部在四川省儀隴縣通過近半年的大力度試點探索,初步構建出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新農村建設的新機制: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通過黨委政府發動,以直接涉及農民生産生活的項目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能動性被有效激發出來,變“輸血”式單項扶持為“造血”式互動幫扶。從2005年9月農業部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開始整合資源,至今已在儀隴縣規劃了科技入戶工程、生態家園、獺兔、生豬生産等一批産業發展項目,並已到位資金1000多萬元,通過這些舉措,從根本上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家園建設促進生産生活生態良性循環

    儀隴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是一個以種養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大縣。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經濟比較落後。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對中國革命作出過特殊貢獻的老革命根據地貧困縣。不僅農民飲水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突出,而且相當部分農民群眾生活貧困,房舍簡陋,人豬混居等臟亂差現象普遍。

    但記者日前在採訪中卻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為了能過一個舒適的春節,大多數農民早已自己挖好了土坑,等著技術人員來施工建設沼氣池。據了解,為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建設,農業部2005年9月中旬在儀隴啟動實施了生態家園富民行動,為每個建池農戶提供1000元資金補貼。到2006年1月10日,全縣25個鄉鎮94個項目村建成8500口沼氣池,到今年春節有1萬戶農民告別煙熏火燎。

    “以前説起咱農村臟得像豬圈,主要是廁所、豬圈、糞坑‘三合一’,廚房前後、屋裏屋外到處堆滿了燒火用的秸稈和稻草,可自打建了沼氣池,就再也見不到那樣子了。”果山鄉梅子埡村村民程興富一邊對記者説,一邊將不銹鋼沼氣灶開關輕輕一扭,一股淡藍色的火苗躥了起來。

    由於農業部領導在儀隴調研時要求“封門開圈”,把廚房與豬舍分隔開來,當地的沼氣池建設都是與改廚、改圈和改廁相結合進行的,有些村還進一步聯動了改院、改水、改田、改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記者看到,程興富家院外水泥村路乾淨整潔,屋裏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條,衛生間、豬圈沒有了異味,沼氣用來照明、做飯,方便、清潔又節約。

    沼氣給程興富家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這些。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節能節支賬:以前靠砍樹挖草當柴燒,山上的植被逐年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用沼氣做飯不用上山砍柴還省煤,每年節省燒煤錢1000多元,把節省下來的秸稈、稻草賣給養牛場又能賺300多元,用沼液、沼渣為果樹追肥,少噴藥還能賣出好價錢。

    三大産業搭建經濟持續發展平臺

    記者在儀隴採訪時,正趕上“哈哥兔業”公司竣工投産。這個龍頭企業是由農業部幫助聯絡進駐儀隴的第一家獺兔加工企業。公司負責人榮新富興奮地説,項目總投入4500萬元,計劃2006年加工獺兔300萬隻,創利稅3000萬元,儀隴縣群眾養的獺兔從此將不愁銷路,這個項目可以每年為每個農民增收近300元。

    “哈哥兔業”順利落戶儀隴是一個有代表性的縮影。農業部在推進儀隴新農村建設試點過程中,根據農業大縣、畜牧大縣經濟外向依存度低的特點,加大對産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著力推進當地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幫其“造血”。農業部領導親自幫助該縣招商引資,在産業化項目佈局上,選準了3個覆蓋面大、帶動力強的産業:

    穩定生豬,做強兔業。在切實穩定“人平一頭豬”的養殖規模基礎上,加強品種改良、改進人豬混居的飼喂方式、發展生豬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完善獺兔産業發展規劃,加強種兔改良、技術培訓和疫病防治,大力促進獺兔養殖和加工産業化發展。

    穩定糧食,做強米業。在穩定玉米、紅苕等旱糧生産,支撐畜牧業發展的同時,做強做大稻米産業。同時改造中低産田,不斷培肥地力,大力推廣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等生態農業生産模式,著重提高稻米産量和質量。

    強化技能培訓,壯大勞務經濟。針對縫紉、餐飲、建築等市場需求,兼顧“離土離鄉、離土不離鄉、不離土不離鄉”三種模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壯大勞務經濟。圍繞生豬、獺兔、水稻生産三個重點,開展科技入戶和科技培訓。

    儀隴縣縣長吳道軍説,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由於這3大産業都是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的産業,通過科學規劃,實事求是,因村制宜,有效杜絕了“政績工程”和形式主義的“花架子”。

    民主管理激發群眾創造熱情

    確定貧困戶還要村民大會投票選,這是記者在儀隴採訪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柴井鄉黃氏祠村8組村民黃萬強長期因病致貧,因為兩個孩子上學,2004年欠下1萬多元債務無力償還。去年,黃氏祠村村民大會選舉他為村裏的貧困戶,並確定了由主管副縣長結對幫扶。在農業部送技術進村入戶和沼氣池建設等措施的幫助下,2005年他出欄6頭豬收入2000多元,養獺兔一年能收入7000多元,做沼氣工還掙了幾千元,僅用一年就實現了脫貧。他激動地對記者説:“致富不忘共産黨、脫貧全靠政策好”。

    2005年10月,昆山村群眾一直希望興修村道公路,雖然投資很大,但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後,決定自己投資投勞修路,並及時將村民決議張榜公佈,廣泛徵求群眾的意見。很多村民交出了準備維修房屋的錢,村上的幾名石匠也放棄了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在公路邊,記者看到這樣的公示墻:“修建村組公路,每戶投工20個,投資70元,村監督委員會李全英負責監督。” 村民范德明對記者説,“公助民辦,村裏的啥子事情都是我們説了算。”

    新農村不僅需要硬體建設,更需要有效的服務機制。黃氏祠村是儀隴縣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該村垃圾統一收集、家畜標準化圈養,無柴草亂垛、糞便亂堆,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觀。當地農民群眾創造性地採取“輪流值周”的方式,家家參與,人人出力、開展自我服務。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農村的街道潔凈了,亮化了,美化了,打麻將等陳規陋習被文明新風取代,農民群眾的創造熱情也被激發出來。昆山村的農民主動發起,去年很快就組建了村經濟發展協會、生豬養殖協會、沼氣協會、人口環保協會、公共事務管理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搭建起政府、企業、農戶之間的橋梁,聯結生産、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通過信息宣傳服務、協調企業間關係、規範企業行為、規範行業自律行為等,使村民進一步提高整體競爭能力,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完)

 
 
 相關鏈結
· 農業部舉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報告會
· 農業部組織學習胡錦濤在新農村研討班上的講話
· 杜青林: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 農業部今年為農民辦15件實事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