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十一五”期間採取3大措施改善大氣環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4日電(記者李雲平)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獲悉,“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將通過採取全面提高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實施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和加強工業大氣污染源防治3大措施,使全區大氣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未來5年裏,內蒙古要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潔能源的比例,因地制宜發展熱電聯産和集中供熱,在城區內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合理調整小污染源的排放空間和高度,取締非法排污企業,進一步提高除塵設備的效率和運行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發展小排量、低油耗、低污染的車型,主要城市率先執行國家新出臺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

    內蒙古各地將嚴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編制並實施國家酸雨控制規劃。按照自治區電力發展的技術政策和結構升級目標,逐步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老機組,積極推進現有火電廠儘快實施脫硫工程。

    另外,緊密結合自治區宏觀調控政策,內蒙古嚴格環保準入標準,重點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鐵合金、焦化等重污染行業的盲目發展,淘汰落後的生産工藝和技術,實施工業大氣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工程。

  內蒙古初步建成沙塵暴監測網絡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4日電(記者任會斌)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部門獲悉,內蒙古目前已初步建成天基、空基、陸基監測系統組成的立體化沙塵暴監測網絡,沙塵天氣的監測和預報水平大幅提高。

    內蒙古是國內受沙塵天氣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據內蒙古氣象局科技減災處處長潘進軍介紹,近幾年內蒙古每年都發生5次至7次沙塵暴。2005年累計出現沙塵天氣15次,其中沙塵暴10次,造成1人死亡,6人受傷,直接損失600多萬元。

    內蒙古氣象臺副臺長康玲介紹説,在國家“沙塵暴項目”的支持下,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烏拉特中旗、蘇尼特右旗、通遼市、錫林浩特市、鄂爾多斯市東勝區6地興建沙塵暴專門監測站6個。這6個監測站均設于沙塵源及沙塵傳輸途徑的重要地區,裝備有可自動傳輸信號的數字化沙塵暴監測儀器,與內蒙古各地的124個自動氣象監測站形成了監測沙塵暴天氣的陸基監測體系。

    “十五”期間,國家還投資在內蒙古興建了5臺多普勒天氣雷達站,其中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已投入運行,通遼市、海拉爾市、鄂爾多斯市境內的雷達站正加緊建設,近期將陸續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內蒙古各級氣象部門大多興建了衛星信息地面接收站和衛星通信網絡,通過接收“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遙感信息及雲圖,氣象部門可對沙塵天氣進行有效分析、監控和預測。

  內蒙古5年向天“借”水267億立方米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4日電(任會斌、杜偉)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獲悉,“十五”期間內蒙古累計人工增雨267億立方米,共有效緩解了25萬平方公里農田的旱情。

    “十年九旱”的內蒙古位於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中西部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以上,嚴重制約了農牧業的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達布·希拉圖介紹説,為緩解旱情,自1958年起,內蒙古即開始向天“借”水。內蒙古氣象部門近年來每年都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用於人工增雨作業。

    記者了解到,目前內蒙古已裝備增雨防雹高炮733門,火箭發射架220部,並常年租用6架以上的人工增雨飛機,近年來平均每年人工增雨50億立方米。(完)

 
 
 相關鏈結
· 內蒙古今後5年內將加強水源保護 全力改善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