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科學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呈現出三大亮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7日   來源:工人日報

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
讓創新之泉奔向科技的海洋
                          ——中科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呈現三大亮點 

    “我們的自信心明顯增強了。”這是人們最近在中國科學院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不久前,中科院成立56年來首次頒布了《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把中科院定位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國家科研機構。

    緊接著,中科院又公佈了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0年,全院整體實力要進入世界同類研究機構的前5名……

    是什麼讓中科院如此自信?記者帶著這個疑問對他們進行了採訪。

    亮點一:打開瓶頸,體制機制創新取得突破

    “今天回過頭來看,很難想象中科院當時能下那麼大的決心。”談到8年前的那次佈局調整,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今天依然充滿感慨,“因為涉及到這麼多單位,涉及到這麼多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涉及到這麼多人的位子,涉及到這麼多人的經濟利益。”

    1998年,中科院進行了建院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意義最為深遠的科技佈局調整。中科院當時有123個單位,涉及到組織結構調整的有70多家。將原有121個研究所整合為89個,組建了數學研究院、國家天文臺、光電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具有多學科綜合優勢並能有效系統集成的大型研究所。

    此前,中科院向中央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建議國家組織實施“知識創新工程”。1998年6月9日,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科院《關於“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彙報提綱》,決定知識創新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1998年-2000年為啟動階段;2001年-2005年為全面推進階段;2006年-2010年為優化完善階段。

    通過科技佈局的不斷調整和優化,中科院學科交叉不斷擴展,系統集成能力大幅增強,新的科技生長點不斷形成。初步實現了由單純以學科為主進行科技佈局,向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態勢聚焦創新目標並優選創新領域的轉變,由以跟蹤為主向原始創新為主轉變,由分散的研究模式為主,向加強跨學科跨所力量的組織與凝聚轉變,由自我循環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向社會化和規模産業化轉變。

    2004年底,國家對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進行了評估。評估報告認為中科院圓滿完成了改革與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具體表現為: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佈局調整有序推進,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機制體制改革取得突破,隊伍代際轉移順利完成,創新文化建設初見成效,科教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效益達414億元,利潤達76億元。

    亮點二:解除束縛,人才戰略解決斷層問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就開始對人才予以關注。”據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長李和風介紹,為解決人才斷層問題,1994年,中科院啟動了“百人計劃”,每年引進100位人才,每人可獲得200萬元經費的支持;1998年,進一步拓展了原“百人計劃”的內涵,啟動了“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2001年,增加了以創新團隊方式吸引“海外知識學者”的內容,同時通過“百人計劃”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給予匹配支持。

    在不到12年的時間裏,中科院從國外引進的人才就達到了800多名,超過科研人員總數的十分之一。“都是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中科院有點像切爾西足球隊,引進的都是能打能踢的人才。”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打了這樣一個比方。現在,中科院僅外籍所長就有了好幾個,有的甚至是金髮碧眼的洋人,例如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法國人杜文聖。

    “國外引進的同時,國內引進人才也一直沒有停止,每年都在20人左右,特別是一些西部地區和邊緣的學科。”李和風強調。

    對於人才,中科院還特別注意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支持過程就是培養過程”。據介紹,中科院在知識創新工程的第三期,將出臺支持青年人才的“勵才計劃”。

    目前,在中科院工作的兩院院士有33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的有470人。在創新崗位聘任人員中,45歲以下的佔77%。通過引進領銜科學家,組合國內外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力學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氣二次創業”研究團隊、聚合物科學與材料研究團隊等一批起點很高的科技創新團隊。

    亮點三:瞄準前沿,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世界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排行榜”顯示,中科院有16個學科進入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的學科前30名,化學、工程學等7個學科排名均進入前10名,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學科。“有7個學科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全國科研機構中當屬第一。”主持該項研究的邱均平教授這樣評價。

    中科院一位長期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人士透露:“在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之前,我們和德國馬普學會的差距很大,它平均一年在高端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80~90篇,而當時我們全國大概只有4~5篇,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對於一個宏觀的科研機構,SCI論文數量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現在,中科院的SCI論文數量已經超過“馬普”。而且,論文質量也正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在國際科技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中科院綜合計劃局副局長呂永龍頗有感觸:“10年前,我們的很多研究在國際上是沒法與人家平等對話的,而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國際上任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被國際雜誌邀請做評審。”

    近年來,中科院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戰略高科技領域,高質量地完成了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體及配套任務,自主研製並成功發射了“創新一號”存儲轉發通信小衛星,研製成功“龍芯”CPU通用芯片和“曙光”、“深騰”系列超級計算機,實現了煤間接合成油技術的模擬工業化運行等;在重大公益性科技創新領域,為青藏鐵路工程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在重要基礎研究方面,量子信息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基因組測序與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世界納米科技前沿佔有一席之地……(記者 劉靜)

 
 
 相關鏈結
· 中國科學院將進一步“簡政放權”並改革院士制度
· 中科院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未來15年發展目標
· 中科院將分期分批重點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創新研究
· 中科院近5年局以上幹部上交禮金等達到33萬元
· 2006年中科院“科學與社會”系列報告正式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