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成效顯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記者 周瑋、曲志紅)在中國2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嘗試、一天天積聚力量的文化體制改革,終於在邁進新世紀新階段後大力提速。

    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宏偉實踐。

    北京、上海、重慶、廣東、浙江、深圳、瀋陽、西安、麗江等9個省市,35家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藝院團等單位,承擔起為這次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重任。

    近3年來,各試點地區和試點單位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著力在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和推進綜合執法等方面,大膽創新,穩步推進,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道路上愈走愈精彩。可以用4句話概括試點工作的收穫和成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上有新突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有新探索,文化市場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一批大型國有文化單位成功“轉制”,重塑和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這次改革試點工作中一個最引人關注的難點就是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這也是我們能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培育和重塑有競爭力的新型市場主體的關鍵環節。

    2004年,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歷程中值得記住的一年。

    2004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傢具有企業身份的出版單位。

    幾乎同時,由中國對外演出中心和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改制組建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掛牌成立。

    而此前,中影集團從2003年下半年起,就逐步開始以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對自己所屬的5個製片分公司全面進行改制。

    2004年12月下旬,《北京青年報》的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內地傳媒企業海外首發上市“第一股”。

    一個又一個這樣的“第一”,讓觀察家們將2004年稱之為文化體制改革的“破題之年”。目前,一批國有大型文化事業單位,如上海、遼寧、吉林、廣東、重慶、雲南等出版集團,四川、浙江、江蘇等發行集團,上影、珠影、長影等電影集團,已經整體轉制為企業;北京歌舞劇院、麗江民族歌舞團等直接轉為股份制公司。

    實現這樣的突破,需要轉變觀念,重新梳理我們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的思路,更需要嚴格按照産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

    各試點地區和試點單位,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務求實效,積極探索,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浙江等省提出“轉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四川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則提出“從上到下,企業到底”,全省112個市縣書店全面改制,新上崗員工全部告別國有身份,領導幹部一律取消行政級別。

    體制機制的變革,激發了這些單位的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上影集團公司2004年底完成了整體轉制,改革使其效益不斷增長,利潤由2003年的209萬元躍升到2005年的8548萬元。其所屬的上海聯合院線公司,2005年觀眾達到2028萬人次,實現票房2.46億元,在全國院線排名第一。

    北京市兒童藝術劇院轉制後,在整合文化資源,在藝術生産策劃、市場營銷運作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後創排了《迷宮》、《Hi可愛》和《魔山》等不同題材兒童劇,演一部火一部。改制當年,劇院共創收2163萬元,其中營業收入1568萬元,是改制前的18倍。2005年,他們又創下總收入5000萬元的業績。

    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管理改革,以服務大眾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如今,住在北京市地安門附近民工宿捨得上百名打工者,隔不了多久就能在宿舍門口看上“專場電影”——為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朝陽區文化館成立了一個流動電影放映隊。一年多來,放映隊深入民工宿舍、打工子弟小學等場所免費放映電影近300場,被農民工親切地稱為“民工影院”。

    對這樣的業務,館長徐偉説,這是他們在深化體制改革中,“努力實現由群眾文化向公共文化轉變”的舉措之一。“我們要根據不同人群的多層次文化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拓寬服務對象、開闢服務領域。”

    與北京朝陽區文化館一樣,改革試點以來,國家圖書館、國家話劇院、中國文物研究所、上海中國畫院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正逐步樹立公共文化服務觀念,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深化內部改革,採用全員聘用、崗位工資、業績考核、項目負責等辦法,增強單位活力,提高服務質量。

    文化體制改革,絕非把“事業”都變成“産業”,其中一項重要原則,就是將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區別開來。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確定的改革方向,就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以更好地承擔起政府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

    觀念的轉變帶來服務的改善:國家圖書館將“服務”列為自己三大發展戰略之一,採取各種辦法強化服務意識。簡化辦證、借閱手續;開設特種需求委託服務、開通24小時讀者還書服務;開通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門戶網站;為農民工送書到工地等等,受到讀者歡迎。

    政府部門轉變職能,依法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進一步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依法管理,是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

    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裏,我國文化主管部門既主管又主辦,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結果可想而知。

    “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從經辦文化事業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把主要精力放到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轉到依法行政、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上來。”廣東省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陳俊年形象地將這種轉變稱作“瘦身運動”:他們將原來直屬的出版社、雜誌社和有關企業,全部劃轉出版集團公司主管主辦,徹底結束了政企不分,管辦合一的管理模式。

    和廣東一樣,目前,9個試點地區的新聞出版系統已實現“局社分開”,廣電系統完成了“局臺分開”,初步實現了由“辦”向“管”、由管微觀向管宏觀、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管理全社會的三個轉變。

    政府部門職責更加明確,“越位”、“缺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高。上海、廣東、深圳等地採取下放、取消、合併、轉移等措施,實行政務公開,改進審批方式,簡化辦事程序,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相對於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有著自己的特殊性、複雜性和艱巨性。要確保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必須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兩年多的改革試點過程中,國家和有關部門針對反映強烈的關鍵性問題,出臺了一批相關配套政策。國務院為支持文化産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下發的文件,包括了財政稅收、投融資、資産處置、工商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分流安置等各個方面,為改革的順利推進,提供政策性保障。同時,各地以政府為主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也取得了明顯效果。

    調整結構,加快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生産力的解放

    與任何一項改革一樣,改革本身永遠不是目的。根據中央確定的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這次改革試點中,各地區、各單位堅持把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促進發展相結合,整合文化資源,調整所有制結構,推進文化産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活力、競爭力明顯增強。

    目前,在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廣告、娛樂、演藝、會展等重點産業,一批産業基地和大型文化産業集團開始嶄露頭角;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網絡出版、網絡遊戲和動漫等新興産業得到迅速發展。在部分綜合性試點地區,文化産業發展迅速,到2004年,北京市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290億元,佔GDP的6.8%;上海445.7億元,佔6%;浙江669.7億元,佔6%;廣東1123億元,佔7%。

    試點單位經營業績明顯提高。其中中國出版集團2004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9.29%,遼寧出版集團經濟效益的各項主要指標都比集團成立前以兩位數快速增長,四川發行集團完善市場化業務佔總銷售的比例已達50%以上。

    麗江民族歌舞團轉制前每年演出不到20場,轉制兩年來,與旅遊業相結合,演出已達1700多場,觀眾突破70萬人,總收入7000萬元。

    社會資本積極投資文化産業。2004年,我國電影産量達到212部,比2002年的100部翻了一倍多,全年國産影片的票房達到55%,首次超過進口片票房。這其中80%的投資來源於民營企業和外資。

    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帶動下,各地興起文化建設的熱潮,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雲南、陜西等省都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發展目標,出臺配套政策,進行改革探索。

    江蘇省演藝集團雖然並非試點單位,但2004年他們也將所屬文藝院團全部改制為企業,積極進行演藝開發推廣。僅2005年集團公司就新創和排演了劇(節)目22臺,各院團演出3398場,觀眾達102萬人次。

    不久前,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江蘇省昆劇院演出的崑曲《1699·桃花扇》火爆京城。令人驚訝的是,這出3小時的大戲,女主角竟然只有16歲,而導演這部崑曲名劇的是國家話劇院的著名導演。“如此製作和演出方式,在改革前是很難想像的。”江蘇演藝集團總經理顧欣説。

    兩年多時間,對於一場足以影響到整個文化乃至整個中國發展的改革來説,可能還很短暫,許多深層次問題仍有待解決。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和單位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呈現出的良好發展態勢,完全有理由讓人們為之興奮,為之欣喜。

    2005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文化體制改革將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在全國積極穩妥地推進。

    可以預見,更加深入的文化體制改革必成潮涌之勢,奔騰而來……(完)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刻領會文化體制改革精神實質
· 中宣部發出認真學習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