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優質麥種育成推廣使麵包小麥不再完全靠進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4月2日電(記者董振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山東省農科院培育成功一個小麥新品種——濟南17。全國著名小麥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莊巧生稱之為“我國調整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專用麥的開路先鋒”。這一品種及其後續品種的育成推廣,結束了我國優質麵包小麥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濟南17的培育者──今年64歲的山東省農科院小麥專家趙振東介紹説,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麵包消費量逐年增加。而一個令人尷尬的現象是,我國做麵包用的小麥長期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量在800萬噸至1000萬噸。趙振東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産國,做麵包卻要依賴進口,作為中國小麥育種專家,改變這種狀況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據介紹,以前我國也培育了麵包小麥,品質尚可但産量很低。趙振東説,沒有産量,農民就不願種,即使優質小麥價格上有優勢,但彌補不了減産的損失。同時,産量不成規模,價格上的優勢也體現不出來。趙振東説,我國與國外情況不一樣,美國、加拿大小麥畝産在150公斤到200公斤,這個産量在我國沒人願種。

  濟南17在培育的定位上就是高産與優質兩個目標。不僅品質上可與進口小麥媲美,平均畝産還要達到500公斤左右,農民在種植這一品種後,每畝增産25公斤至30公斤,市場售價每公斤高於普通小麥一毛多錢,每畝能為農民增加收入60元到80元。趙振東説,“這筆賬不是理論上推出來的,是我們跟種植的農民一一算賬算出來的。”

  據了解,濟南17因為突出的優勢,其核心技術被列入首批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項目,在全國推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累計推廣4000多萬畝,經濟和社會效益超過25億元,為國內強筋小麥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經濟效益最高的品種。

  從濟南17開始,我國優質小麥走上了産量與品質雙向協調發展之路。國內科研單位隨後也培育出了一系列優質高産的小麥品種,並實現了産業化生産。自此,我國優質麵包小麥的進口也大幅減少,每年進口量下降到100多萬噸,少的時候80多萬噸。

  不僅如此,濟南17在實現産業化生産後,還打入了香港市場。過去,一些國內大企業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進口專用小麥,加工成專用粉後銷往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地。濟南17在品質上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經客戶試用後完全達到要求。同時,在價格上也略低於從美國、加拿大進口的小麥。

  正是有了濟南17這樣一批優質小麥品種,中國小麥開始有了歷史性突破。去年,在濟南召開的優質專用小麥洽談會上,農業部科技司司長張鳳桐宣佈,中國的“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實現了優質小麥出口“零”的突破。一大批優質小麥品種相繼出口到東南亞和非洲等國,不僅提升了小麥的品質,還改變了中國小麥的國際形象。

  濟南17的培育成功,只是山東在小麥自主創新方面的一個典型代表。實際上,作為全國的小麥主産大省,山東近些年培育出了一系列優質高産的小麥新品種。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先後育成了濟南16、濟南17、濟南18、濟麥19、濟麥20和濟麥21等一系列高産優質小麥新品種,這些小麥良種在山東省及黃淮冬麥區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7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為提升我國小麥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山東在小麥高産和品質上正在向新的目標邁進。由山東農業大學擔負的“超級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已取得重要進展。據課題組負責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田紀春介紹,超級小麥育種是運用多種高新育種技術,選育一批産量、品質超級的小麥新品種,具體指標是中筋品種畝産650公斤至700公斤,強筋品種畝産600公斤至650公斤。去年,9個超級小麥新品係實打驗收結果表明,山東超級小麥育種獲重要進展。其中,山農4133-2新品係畝産最高達662.3公斤。項目組已決定將小麥的大穗、多穗和高粒重基因聚合在一起,向更高的目標衝擊,並由試驗向大田種植推廣,爭取讓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完)

 
 
 相關鏈結
· 我國冬小麥主産區底墑較足苗情較好 今春要防4害
· 農業部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
· 我國自主建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
· 農業部:今年冬小麥麵積3.22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
· 小麥粉中以後不準再使用溴酸鉀麵粉處理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