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蘇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5日   來源: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奮鬥目標。作為我國先行發展的地區之一,江蘇省著眼于實現“兩個率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富民優先、和諧發展,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取得了明顯進展。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同時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差別很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不可能完全相同。先行發展的地區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此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對於其他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意義。近年來,江蘇省著眼于實現“兩個率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取得了明顯進展,蘇南地區已率先達到全面小康的水平。

    以科學規劃引領各地具體實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科學規劃,離不開黨委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有效推動。制定科學規劃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江蘇省著眼于實現“兩個率先”,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堅持科學規劃先行,從時限要求、內容指標、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以此作為考核各級黨委和政府政績的重要標準。

    區分不同情況,確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時間順序。2003年,江蘇省綜合考慮全省情況,提出了實現“兩個率先”的發展目標,即:到2010年,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0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美元;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同時強調,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行統一規劃,注意搞好銜接。堅持區分情況、分類指導,把全省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區域,分別確定各個區域的具體時間要求。

    體現“全面”要求,建立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江蘇省在廣泛調查研究、充分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4大類、18項、25個指標要求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包括三項核心指標以及多項具體指標。三項核心指標是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具體指標包括科研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高中教育階段毛入學率目標值、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社會保障覆蓋面、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城鄉居(村)民依法自治達標率、包含綠化和環境質量指數的生態環境指標等等。這一指標體系,既重視GDP指標又不僅僅追求GDP指標,既包括經濟發展指標又突出社會發展指標,既考慮城市情況又針對農村現實,較好地體現了全面小康的特徵和科學發展的要求。

    轉變發展觀念,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職責任務。科學規劃和目標要求確立之後,關鍵在於狠抓落實。為此,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中央要求,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著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由單純抓GDP增長向抓城鄉居民收入提高、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轉變;加強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以結構優化促進經濟較快增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江蘇省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於全國前列,但也存在著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科技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針對這一現實,江蘇省堅持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和質量提高。

    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過去,江蘇的第三産業比重偏低,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江蘇省委、省政府強調,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特別是把發展物流、商貿、軟體和外包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作為重點,努力實現産業結構由以製造業為主向製造業和服務業並重轉變。經過不懈努力,近年來江蘇服務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4%以上,推動了經濟結構向高級化發展,蘇南等地還創造了在製造業基地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的模式。

    狠抓製造業向先進製造業升級。製造業是江蘇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的優勢産業。為了推動製造業升級,江蘇主要採取了兩條措施:在産業類型上,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産業等高新技術産業;在産業佈局上,積極打造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實現先進製造業的規模發展。目前,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在江蘇各地迅猛發展,在蘇南高新技術産業總産值已居製造業的首位。其中,蘇州市的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已佔全市規模工業的40%;昆山市的信息産業成為全市第一大産業,其産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48%,昆山已成為聞名國內外的信息産業基地。

    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在這方面,江蘇結合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實踐,著力在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其主要路徑有兩個:一是在引進外資時突出引入擁有核心技術的國外著名公司,突出研發中心的引進和建設。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400家在蘇南落戶,主要投資于信息、石化、機械、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産業。二是鼓勵和引導從事加工貿易的內資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同時,強化企業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大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投入,推進高科技産業化,努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積蓄了後勁。

    以共同富裕謀求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堅持富民優先和共同富裕,是江蘇省“兩個率先”戰略目標的明確要求。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和投資環境,鼓勵創業和投資,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資産性收入。一些地方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股權合作和合作創業等形式,使居民投資創業從分散走向集中,大大加快了富民步伐。昆山市在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成立了農民創業貸款擔保中心等服務農民創業的專門機構,創建了多種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截至2005年6月,全市民營經濟註冊資本達200億元,許多人依靠創業和投資實現了致富;開辦“富民合作社”123家、“社區股份合作社”1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入社農戶達到13610戶。

    積極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大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江蘇的主要做法是:加快農業産業化和規模化經營進程,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蘇南地區,積極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近年來,江蘇農民人均純收入保持連年遞增的態勢,2004年達到4754元,增長12.1%,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著力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全面小康社會成效的重要標準。在江蘇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中,突出了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方面的要求。比如,居民住房面積、居民出行的道路標準、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等,都有明確的指標。全省各地普遍加大了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收到了明顯成效。

    以統籌兼顧實現全面發展

    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在發展實踐中堅持統籌兼顧,防止顧此失彼。政府努力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著力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是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的重要經驗。

    加強對城鎮化的規劃和引導。蘇南地區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堅持由政府進行科學規劃,主要通過經濟手段實施調控,推動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人口向小城鎮集中、服務業向中心城鎮集中。通過科學規劃和積極引導,使公共交通、金融、商業、教育、醫療等得到了同步發展,大大提高了城鎮的整體功能。

    注意保護環境和生態。為了避免製造業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和生態問題,蘇南地區各級政府採取了有效對策:一是逐步淘汰資源高消耗性和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産業,大力發展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先進産業;二是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園,並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三是加大對污染治理、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江陰、昆山、張家港等地先後實施了清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寧靜工程等。

    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首先,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目前,蘇南地區在科教文衛方面已基本達到了全面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的要求。以教育為例,蘇州、無錫、常州3市90%以上的鄉鎮是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在鞏固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及了幼兒園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30%,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其次,擴大公共財政的覆蓋面,推進農民市民化。把提供給市民的機會延伸到農村城鎮,把高質量的教育、文化、醫療設施辦到農村城鎮,增加城鎮和農村公共産品和公共設施的供給。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近年來,蘇南各地推進社會保障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力度空前,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財政為主導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昆山市建立和完善了以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拆遷補償、徵地補償為主體的農村“五道保障”體系。(洪銀興、孫志軍)

 
 
 相關鏈結
· 江蘇省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水源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