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産業支撐
農業部部長 杜青林
【主要觀點】發展生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致力於現代農業建設,是當今全球農業發展的潮流。我國在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應當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失時機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産業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産業支撐,是這一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富裕,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及主要特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在發生重大分化和演進:一是産業的分化,由傳統的種養業向産前、産中和産後等相關産業演進;二是農業經營方式的分化,由傳統的以生産初級産品為主向産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演進;三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分化,由原來集中在農業産中就業向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和非農産業多領域就業演進;四是農民收入來源的分化,由原來單純依靠種養業獲取收入向務農及打工多元化獲取收入演進。我國農業已經大大突破了原有的領域,正在向現代農業轉變。與此同時,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新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緊迫任務,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升農業産業層次和整體水平。
致力於現代農業建設,已成為當今全球農業發展的潮流。那麼,應當怎樣理解和認識現代農業?它的基本內涵是什麼?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現代農業的內涵不盡相同。我國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前,人們曾把現代農業概括為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學化,尤其強調農業的機械化。改革開放以後,則通常用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社會化來概括現代農業,尤為重視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綜合國內外建設現代農業的經驗,對我國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可以作如下概括: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産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産率、資源産出率和産品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産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産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産業體系。
從現代農業包含的內容和實現的途徑看,它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要素投入集約化。現代農業注重集約投入生産要素,提高生産要素的配置效率。它主要是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來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集約化地投入生産要素,改變了農業粗放經營的狀況,實現了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資源的産出率。特別是以資金與技術的集約投入取代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使現代農業具有了明顯的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特徵。
資源配置市場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從事農産品生産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自食自用,而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現代農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産佈局,健全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提高農産品市場佔有率。因而,它需要具有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和完善的市場體系,要求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目前,在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産品商品率一般在90%以上。
生産手段科技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來自科技進步與創新。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及裝備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是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在現代農業中,生産、加工、運銷各個環節均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農業生産不但普遍實現了機械化,而且部分實現了自動化;農民務農技能、就業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升。據有關組織對15個農業發達國家的綜合評估,由於其科技貢獻率和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每個農業勞動力每年生産穀物25噸,生産肉類3—4噸,分別相當於我國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
産業經營一體化。現代農業以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農業産前、産中、産後緊密銜接,産加銷、農工貿環環相扣,農業生産的專業化、農産品的商品化、農村服務的社會化全部被納入經營一體化的軌道之中。農戶通過各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成為市場主體,從各個生産經營環節獲得利益。經營一體化實現了農村和城市生産要素的有機組合,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打破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使農業與工業的利潤率接近,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
不失時機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徵,集中顯示了其特有的優勢和多功能性。我國在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應當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失時機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途徑。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載體。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農業發展中,必須全面加強農村生産力建設,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産力水平還不高,科技貢獻率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低30個百分點左右,農業從業人員的生産率更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只有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才能為農村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必須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任務。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如何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關係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目前,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12.4%,鄉村人口7.5億,鄉村勞動力4.9億,是美國、加拿大就業人口總和的2.5倍。第一産業就業比重較高,鄉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過多,是我國的特殊國情。事實表明,如果農業現代化搞不上去,不但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勢必拖工業化、城鎮化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後腿。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一定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基礎。發展生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多方面去努力,但必須立足於農村産業的發展。而農村産業的發展,核心是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新農村,無論是促進生産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是改善生態環境,都要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基礎。可以説,現代農業建設的成果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效,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産業基礎。
實現糧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目標,必須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舉措。現代農業建設的重點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核心是穩定增加農民收入。2004年和2005年,我國糧食連續兩年獲得豐收,共增産1066億斤,單産連續兩年創歷史最高水平。然而,糧食供給總體上仍是産不足需,糧食安全問題還將長期存在。農民收入扭轉了多年低速增長的局面,近兩年平均增幅6.5%,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但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為3.22:1。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制約因素看,憑藉傳統農業已無法實現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生活富裕的問題,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堅定不移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提高我國農産品國際競爭力,必須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保證。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農産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過渡期即將結束,國內外市場的聯絡更為緊密,機遇與挑戰交織在一起。農産品國際競爭,説到底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競爭。提高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和水平。農産品貿易自由化的一般規律是: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産品凈出口國的農民受益較多;而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産品凈進口國的農民受損較大。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同時又是農産品凈進口國。2004年我國農産品貿易逆差達到46.43億美元,2005年仍達到11.38億美元。據預測,今後我國農産品貿易逆差很可能成為一種常態。這種情勢迫使我們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