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天津市濱海新區從荒蕪的鹽鹼灘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這裡曾經是一片荒蕪的鹽鹼灘:飛鳥難覓,草木難生。

  如今,這裡是火熱的發展熱土和新興的宜居城區:高樓林立,柳綠桃紅。

  這就是天津濱海新區。黨中央、國務院對環渤海地區的開發建設高度重視。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加速環渤海灣地區的開放和開發。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進一步發揮環渤海等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增長中的帶動作用。今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濱海新區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帶動“三北”發展,促進區域協調

  濱海新區地處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環渤海灣中心位置,海河流域下游,與日本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濱海新區輻射華北、西北和東北三大區域,腹地廣闊,服務面波及2億人口,是我國北方地區進入東北亞、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門戶和對外通道。

  天津濱海地區的開發建設從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凝聚著天津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1984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鹽鹼灘上開工建設,“憑著3億元的銀行貸款,滿懷夢想的‘毛頭小子’和‘懂生産的管理者’,排鹼修路、植樹種草,勾畫未來,用一腔熱血營造創業環境,引來了全世界的投資者。”對創業的歷程,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倪祥玉激情滿懷,“如今,開發區工業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資強度達到5億美元,工業産值80億元。它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國最好的開發區。”

  開發區的騰飛,給天津人民帶來了信心,他們把目光瞄準了整個濱海地區。1994年,天津市把沿海的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區,東麗、津南兩個區的部分地區與開發區、保稅區、天津港等功能區整合在一起,成立了面積達2270平方公里的濱海新區。幾番風雨,幾番收穫。如今,這裡已是我國重要的手機、石油化工、汽車機械等生産製造基地,聚集著摩托羅拉、三星、大港油田、渤海石油等國內外大型企業。

  濱海新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1994年開始,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天津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2005年,工業總産值從1993年的213億元增加到3997億元,增長17.8倍;新區生産總值達1609億元,佔天津市經濟總量的44%,比1993年增長13.3倍;外貿出口總值由1993年的5億美元增長到185億美元,增長36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認為,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既能帶動北方經濟發展,又能輻射中西部,濱海新區承擔著帶動“三北”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的重任。

  今天,濱海新區的發展迎來新機遇;濱海新區的使命更光榮、前景更燦爛。

  立足優勢,加快發展

  走進濱海新區,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天津生産基地青黑色的廠房橫亙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旁,顯得格外有氣勢。自1992年進駐開發區以來,摩托羅拉(中國)電子公司已從最初1.2億美元投資、幾百名員工,發展到目前的34億美元的總投資額,1萬多名員工。2005年實現銷售36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摩托羅拉在全球的發展得益於在天津的發展。”公司傳播與公共事務部總監楊伯寧如是説。

  摩托羅拉在天津的發展是濱海新區的縮影。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這裡已經形成了突出的産業優勢和發展基礎,是我國吸引外資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自1993年至2005年,累計批准三資企業6840家,實際利用外資159億美元;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2.4億噸,居我國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第八位;塘沽等行政區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新區,一個蒸蒸日上的新區。

  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濱海新區將立足優勢,科學規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

  3月30日,在新區規劃建設展館,記者對濱海新區的規劃有了直觀的認識:這是一“軸”、一“帶”的“T”型結構。在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的“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軸”上,分佈著“高新技術産業園區”、“臨空産業區”、“先進製造業産業區”等功能區;在沿海岸線的“海洋經濟發展帶”上,分佈著“濱海化工區”、“海港物流區”、“海濱休閒旅遊區”等功能區。同時建設塘沽、漢沽、大港三個生態城區。濱海新區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繼續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醫藥等優勢産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到2010年,新區生産總值達到3200億元,年均增長17%。工業增加值2000億元,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工業比重達到50%以上。

  與此同時,濱海新區還將加快建設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沿海都市型農業,建設和完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到201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超過1000萬標箱,物流業增加值達到650億元。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

  融入區域經濟大格局,打好服務牌

  2005年7月4日,在京津兩地,一條新聞備受關注: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開工建設。這條客運專線將在北京奧運會之前正式運營,最小行車間隔為3分鐘,京津直達運行時間30分鐘,北京到濱海新區40分鐘。

  天津人説,“到那時,下了班乘軌道交通到北京看比賽;看完比賽後還能趕回濱海看電視的晚間新聞。”兩地往來更加便捷。

  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意味著要拉近環渤海地區城市的聯絡;意味著濱海新區不能只顧自身發展,更要站得高、看得遠,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堅決打好服務牌。“濱海新區要加強與周邊省市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為環渤海區域和我國北方地區提供國際航運、國際貿易、産業升級、科技創新服務。”天津市市長戴相龍説。

  一方面,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鼓勵流動、加強融合,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在現代製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北方國際物流中心上,注重與周邊地區合作,實現經濟聯動,推動腹地經濟的開發開放。如今,在産業協作方面,濱海新區在石化、冶金、生物制藥行業與30個省、市、自治區有了經濟技術合作,合作項目超過3000個;在國際貿易方面,2005年天津口岸進出口貨物價值突破800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周邊地區;在濱海休閒旅遊方面,新區已經著手與北京等城市共同培育旅遊市場,建設特色鮮明的休閒旅遊區。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線、濱海國際機場擴建等新區對外交通設施建設緊鑼密鼓。

  渤海生明月,“三北”共潮聲。濱海新區服務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得到了環渤海各省、市、自治區領導同志的高度認可,他們紛紛表示,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共同的喜訊,共同的契機”,要“共同推進,共同發展”。只要充分發揮濱海新區的地域、區位、産業優勢,加強與周邊省、市、自治區的經濟聯絡,就能夠實現“雙贏”、“多贏”。 (記者 傲 騰 杜海濤 陳 傑)

 
 
 相關鏈結
· 天津濱海新區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 從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看經濟格局新變化
· 天津國土房管局十項措施支持濱海新區開放開發
· 天津舉行駐津機構迎春座談會 共商濱海新區建設
· 解讀《建議》:為何要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 八部門和北方12省市在天津濱海新區商討口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