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大環保工作力度,在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環保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統計顯示,“十五”期間,除二氧化硫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煙塵、粉塵、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比2000年下降了5%至10%;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與2001年相比,2005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2.2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類水質比例由34%提高到36%,太湖湖體水質明顯好轉;北京市空氣環境質量良好的天數從2000年的164天上升到2005年的234天;城市聲環境總體較好,全國已建成的噪聲達標區面積有明顯增加;自然保護區已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5%。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鄒首民説,5年來,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以及各地區、各部門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的結果。
“十五”以來,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措施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加大重點流域區域海域污染防治力度,嚴格環境保護執法,加強環保法制建設,推行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同時大幅度增加環保投入,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障。據統計,“十五”期間前四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6006億元,為“九五”期間的1.7倍,佔同期GDP的1.33%。
同時,國家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把環境保護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事業單位獲得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有2000多種産品獲得環境標誌,全國涌現了100多個生態農業縣、17個生態工業園區、32家環境友好企業,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或城區已從2000年的19個增加到2004年的47個。
雖然“十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成效,但由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鄒首民指出,全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水和大氣環境污染最為突出。“十一五”時期在環境保護上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記者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