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百姓工程 盛世豐碑—寫在三峽大壩全線建成之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三峽工地5月20日電(記者 馮 誠 張先國)

    歷史將銘記這一天:2006年5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大壩——三峽大壩全線建成。這標誌著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

    巍巍大壩橫江而起,傲然矗立,像一尊巨大的鋼琴,伴隨著滾滾而來的長江水,奏響激越奮進的凱歌。

  

    民心工程人民建

    三峽工程是第一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而興建的基本建設工程。今天,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入倉,三峽大壩澆築到頂,毛澤東主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偉大暢想變為現實。

    今天一大早,陜西省安康市大同鎮廟埡村農民陳玉紅打開電視機,等著收看大壩封頂的歷史性瞬間。1997年12月11日,陳玉紅從電視上看到了大江截流的盛況,心潮起伏,過完年就和一幫兄弟來到三峽工地打工,親歷了整個施工高峰期。

    陳玉紅幹的是工地上最累的工種--混凝土工,由於常年被鹼水浸蝕,他手上、腳上到處是傷痕。最難受是夏天,40多攝氏度高溫的倉號裏,鋼筋燙得像火炭,一不小心就會受傷。在工地幹了8年,他沒回過一次家,直到去年女兒要做手術,他才戀戀不捨地告別三峽。

    就這樣一個普通農民,沒有任何榮譽稱號,掙的工錢也只夠孩子上學,但他8年的汗水都融進了三峽大壩。他説:“每次看到關於三峽工程的新聞,我就特別興奮,就像當兵的喜歡看戰爭片一樣。”

    大壩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的現場指揮是31歲的中隊長鄧永平,進駐三峽工地8年來只回了三次家,第三次回家20天就把媳婦領到了工地。談到家庭,他一臉憨厚的笑:“我們哪有時間浪漫,結婚後有口熱飯吃就行。”

    鄧永平的同事蔣柏楊是名技術員,一個月前女兒滿月,中隊給他4個小時的假,他樂開了花。每次下班回家,他總是哼著自己最喜歡的一首歌《妻子辛苦了》:“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你苦凈在心裏苦……”

    在大壩建成前夕,記者到醫院探訪了病危中的工人郭均峰。就在十幾天前,他倒在了工地,四肢不能動彈。沒日沒夜幹了這麼多年,現在竟無法親歷大壩建成的喜慶場面,竟無法和工友們擁抱相慶。

    從這些最普通的三峽建設者身上,人們深切感受到,“為我中華,志建三峽”決不是一句口號。

    三峽大壩1635萬立方米混凝土,正是他們用一方方土石、一顆顆螺絲釘、一滴滴汗水鑄成的。

    三峽工程又何止屬於建設者?它屬於全國人民,連著你我他。全國電價加價組成的三峽基金,到去年底已到位623億元,相當於全國人均為三峽建設貢獻了近50元。全國20多個省市向庫區對口支援,投資金、設項目、輸技術,譜寫了一曲團結互助的時代交響。

    百萬移民攜老扶幼,一步三回頭,揮淚別故土……他們的付出有多少,他們的情思就有多深!

  

    韆鞦豐碑盛世立

    開工建設13年,三峽工程水庫提前蓄水,機組提前發電,大壩提前建成,整個樞紐工程有望提前竣工。

    面對著一系列“提前”,滿頭銀發的兩院院士潘家錚連嘆“沒想到”:沒想到國家經濟發展得如此之快,沒想到科技水平進步得如此之快,沒想到管理水平提高得如此之快,讓三峽工程進展得如此之順利。

    年近八旬的潘家錚見證了三峽工程設計、論證及建設的歷史,他深知進展順利的秘密。

    實事求是,是三峽工程決策者和建設者共同恪守的信條。幾十年來,人們對三峽工程一直有不少擔憂和質疑的聲音,正是這些不同意見,促使決策者、設計者和建設者更加審慎嚴謹,試驗做了一遍又一遍,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苦苦追求“好處最大、壞處最小”。開工以來13年間,有15%的建設項目得到調整,其中永久船閘建設中有近一半的項目得到調整。

    創新是三峽工程不竭的動力。有人説,全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三峽工地”,這句話不無道理。十幾年來,全國各地上萬名科技工作者,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創造了700多項發明專利,連續三年混凝土施工刷新了世界記錄,兩次截流堪稱世界截流史上最偉大的壯舉,大型發電機組的製造6年跨越了30年的技術差距,工程建設中的百餘項“世界之最”更讓世人刮目相看 。

    “質量第一”是三峽工程始終如一的不懈追求。“千年大計、國運所繫”,中央領導同志的囑託,全國人民的期盼,言猶在耳。神聖的責任和使命,促使建設者們始終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他們創造的“三峽質量標準”成為世界水電界最嚴格的標準之一。

    站在壩頂,潘家錚院士自豪地説,三峽大壩全線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在任何河流上建造任何類型的高質量大壩。

  

    造福萬民譜新篇

    三峽工程處處體現著中國共産黨人為民服務的宗旨。三峽工程帶來的福祉惠及億萬百姓。

    今年汛期,三峽水庫可蓄水至150米,提供73億方防洪庫容,如果再遇上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通過調度完全可以保證中下游安全。到2009年竣工後,水庫擁有221億方的防洪庫容,將使中下游1500萬人民免受滅頂之災。

    2003年7月,三峽電站首批機組提前發電,至今發電已超過1100多億度。到2009年,機組全部投産後年發電量達847億度,輻射華東、廣東、華中等高負荷中心,既可增加電量又可平抑電價。

    水庫蓄水後,川江變通途,三峽壩區貨運量三年增加近3倍。當蓄水至175米後,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橫貫內陸的長江有望展現“黃金水道”的魅力,推動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大壩建成的歷史性時刻,作為這一跨世紀工程的建設者和見證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感慨萬千,卻又異常平靜。他説,大壩建成只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依然面臨挑戰,不能有絲毫鬆懈。

    千里庫區,百萬移民。庫區經濟社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廣大移民能否安穩致富?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牽掛的大事,也是庫區各級黨政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

    大壩擋水,水流減緩,三峽怎樣才能永蓄一庫清水?天然林保護、地質災害處理、污染源防治等等,生態環境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就在大壩建成前夕,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召開第15次會議明確提出,要認真落實各項質量保障措施,把三峽工程建成國際一流工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的目標在召喚。人們期待,三峽工程續寫新的篇章。(完)

 
 
 相關鏈結
· 李永安: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時將不舉行盛大慶典
· 三峽大壩為何提前10個月完工
· 三峽大壩建設質量優良
· 李永安:三峽大壩全線到頂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三峽工程背景解讀:三峽工程的“世界之最”
· 新華社記者目擊三峽大壩最後一倉混凝土澆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