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北京市創新部門聯動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周芙蓉)解決“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職責,各個職能部門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北京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先行一步,打破傳統工作模式,創新部門聯動機制,新農村建設生機勃勃。

    政府引導面貌新

    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西黃村村民張金軍靠溫室大棚實現了增收。他告訴記者,在沒搞大棚之前年收入不到萬元,而今僅一個大棚收入就達1萬多元。當初分別投資成本6000元、5萬元的鋼架大棚和溫室,村民只需投入1000元、3500元,其餘的全是政府補貼。“我現在有2個溫室、3個大棚,年收入四五萬元,與過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記者在北京農村採訪,深切感受到政府投入力度的增大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一些資金的投入還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去年以來,市、區、鎮及村各級共投入1500多萬元對懷柔區雁棲鎮官地村的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改造,其中村級拿出360多萬元對房屋改造進行補助,極大調動了村民積極性,家家戶戶扒掉舊房,按統一規劃籌資建新房。

    而今,清一色的灰磚小樓,潔凈的道路,令人賞心悅目。遊客的汽車可直接開到村民家門口,還能品農家菜、採農家果、住農家院,鄉村旅遊如火如荼。今年“五一”黃金周,僅56戶人家的官地村,旅遊綜合收入就達128萬多元,接待遊客1.84萬人次。

    協調機制補缺漏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趙根武説,北京農村的顯著變化,得益於北京新農村建設協調機制的建立。即:市長直接抓統籌,市農委負責總體協調和督促檢查,市級各職能部門把工作範圍和重點向農村延伸。

    協調機制建立後,有效避免了過去工作中的空缺與重疊,集成了政策,明確了方向。

    2005年,各部門起草或出臺了近40項關於支持“三農”的政策意見以及工作實施方案。如文件規定,市政府建設資金中,用於郊區的比例不低於50%,重點投入郊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區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實現財政資金投入向農村傾斜進一步指明了任務和要求。

    與此同時,2005年各職能部門通過深入鄉村調研,形成了53項可操作的年度項目,其中關於農民問題的有14個,關於農業問題的有10個,關於農村問題的有29個。每一個項目都有明確具體任務、完成時間、主要責任單位和協辦單位。

    通過搭建這些項目平臺,全市上下形成了職責明確、橫向協調、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有效促進了政策資源、城鄉資源的整合。

     協同作戰大發展

    通過一年時間實踐,聯動機制收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進一步擴大。2005年,北京市政府投資郊區比例由2003年的20%提高到50%,達71.96億元,首次超過城區,其中,投入遠郊區縣基礎設施建設50.3億元。市財政投入農村24.7億元,是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市政管理委員會把幾十年沒有人管的農村垃圾問題“管”起來,六環路以外40%的平原地區實現了垃圾密閉化管理,範圍涉及8個區的1055個村。此外,村鎮道路改造、農民飲水安全、農村污水處理、鄉村衛生服務、農業生産條件等進一步改善。

    農村人力資源進一步優化。市教委改變了過去“見錢見物不見人”的做法,組織103所城市學校與103所農村學校對口幫扶;1000余名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還組織實施了“1+X”計劃,即以一所大學為主,多所大學共同支持一個郊區縣的科技發展等。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將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體制機制創新和政府投入力度,全市農民的生産、生活環境將進一步得到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在京郊大地展現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風采。(完)

 
 
 相關鏈結
· 北京今年推出108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摺子工程
· 北京農村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81.7% 居全國第二
· 北京全力解決“三農”問題 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 北京2006年將投入51.63億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
· 北京市將採取多項措施立體化推進新農村建設
· 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鎮結合城郊特點建設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