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奧運場館瞄準賽後運營 “水立方”邁出第一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3日   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場館之一、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雖然建設還在進行中,但是有關賽後運營規劃工作已經展開。作為“水立方”業主的北京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同華體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國家游泳中心運營方案諮詢服務合同》。這個行動標誌著“水立方”成為首個啟動賽後運營規劃的奧運場館。

    賽後運營的話題

    對任何一個主辦城市而言,奧運會都是一次節日。但奧運會只有16天,當聖火熄滅、會旗落下,主辦城市將不得不面對無數接踵而來的難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説的“後奧運”話題。“大家總想修建宏大而昂貴的建築。比賽時爆滿,門票收入對主辦者很重要。但是,我們應該仔細考慮一下,能否把比賽場地修建得恰如其分,在賽後仍能使用。”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這番話實際上點明了“後奧運”難題的嚴峻性。資料顯示,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後,對場館設施的高額維護費用導致長野經濟的大衰退。1999年長野的製造業以30%的速度下降。2004年雅典奧運會投入30多億歐元建設的30多個奧運場館,當時也贏得了世人的好評。但是希臘在場館賽後利用方面做得不夠,絕大多數場館既沒有進行商業化運作,也沒有做社會化利用,基本處於塵封之中,當初熱鬧非凡的奧林匹克中心也是經常門可羅雀。奧運會結束後,每年1億多歐元的高昂養護成本成為雅典人的一大“心病”。雅典市副市長説“雅典奧運會的債務需要希臘未來幾代人來償還”,這足以説明,奧運會的運營絕不僅僅局限于籌備和主辦,賽後運營做得不好,同樣可能帶來成本失控的嚴重後果。

    “水立方”邁出了第一步

    為了貫徹節儉辦奧運的精神,避免此前出現過的一些賽後運營失當的例子在北京重現,北京奧運會有關方面早就做出了相關的計劃,包括舉辦了若干論壇,邀請專家研討論證,尋求場館運營管理和賽後利用的戰略合作夥伴,以使場館在賽後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這次水立方則是在所有奧運場館中邁出了第一步。

    作為“水立方”的業主方,北京國資公司總經理王玉喜表示,大型體育場館賽後的長期運營和可持續發展是場館建設的一大難點,必須在進行建設時就同步考慮到賽後運營的需要。而奧運場館的賽後運營更需要未雨綢繆。鋻於此,國資公司在2006年年初,經過專家評審和調研,選定華體公司為“水立方”運營方案提供諮詢服務。華體集團同時還邀請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體育場運營方澳大利亞澳祈登(Ogden IFC)公司,共同組成聯合項目工作團隊。國資公司副總經理、“水立方”總經理康偉表示,賽後運營要分兩步,首先要華體公司拿出方案,結合設計方案現有的設想,積極推進賽後運營功能研究,和努力尋找運營商合作夥伴。國資公司會依據華體公司提供的其中一種方案挑選運營商。至於“水立方”的運營方式,可能自己進行運營,也可能同專業公司合作運營,或者選擇由專業公司完全負責賽後運營。康偉表示,儘管在建設過程中,華體公司需要對“水立方”的建設細節,如功能分區等提供專業意見,但“水立方”現有運營設想的大目標不會改變————即在奧運會後成為北京市的水上娛樂健身中心。

    未雨綢繆的精心準備讓“水立方”有可能較順利地在奧運會後完成功能轉型。那時候的“水立方”將擁有種類繁多的水上娛樂、健身、培訓等設施,每天將有1000人在這裡進行游泳健身、學習和比賽活動,另一個主要項目————嬉水和冒險樂園則計劃每天開放3場,平均每天遊玩人數為3000人。為了適應賽後運營,“水立方”在建設中就滲透了一種超前的理念,17000個座位賽後將拆除11000個,一方面降低了維護成本,另一方面,剩下的6000個坐席也滿足了國際遊聯關於舉辦世界比賽場館必須擁有4000坐席以上的規定,使“水立方”在完成功能轉型後,繼續保有舉辦大型游泳賽事場館的功能。

    奧運場館不能僅僅為奧運

    “水立方”的有益嘗試只是適用於它本身,還有更多的奧運場館需要在賽後運營方面未雨綢繆,在建設過程中就做好賽後運營前期準備工作。曾經參與有關論壇的專家們認為,主要有3種方法可以增加場館的商業收入。一是擴展廣泛的休閒設施,讓更多的人可以在場館的附屬休閒設施中消費;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場館建築本身,在沒有比賽的日子可以把場館變成會議設施,零售、博物館、康體中心、電影院等(“水立方”的運營設想就接近於此)當這些設施可以在比賽或非比賽日得到雙重利用的時候,額外的優勢和作用就能夠顯現出來;三是在場館內開展各種非體育活動,比如音樂會或公司活動等,因此場館的設計必須具備舉辦非體育類活動的功能條件。從雅典、悉尼、亞特蘭大及其他奧運主辦城市經驗來看,沒有一個最好的程式或捷徑可以套用,所以奧運場館商業運營必須通過因地制宜的策略和措施來實現,只需記住一點:奧運場館為奧運而建,卻不僅僅為奧運所用。

    應該説,北京最初在奧運場館的建設佈局上就充分考慮了賽後利用,避免賽後人去樓空:一些場館安排在大學建設,一些綜合體育設施規劃在運動場比較少的地區,使這些場館賽後可以成為學生和社區居民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新建和改建的場館包括大學內的場館設施都充分考慮了賽後的使用。包括設在北京北部的水上運動項目競賽中心,也融入了北部旅遊資源的整體規劃中。將在奧運會時作為國家廣播中心、主新聞中心並承擔擊劍、現代五項比賽的國際會議中心賽後將拆掉臨時建築,稍加復建就能成為國家會議中心。它的業主代表表示,“北京會展資源豐富,奧運會將成為北京會展業的契機,北京已經把會展業列為支柱産業,力爭2010年成為亞洲會展中心。國家會議中心將成為全國會展龍頭。因此,國家會議中心將給我們帶來新的飛躍。”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的設計方案也經歷了兩次優化和調整,賽後利用主要包括舉行籃球賽事和大型重要比賽,舉辦文藝活動,還能舉辦大型的展覽,彌補北京西部沒有大型展覽場所的缺憾。

    “水立方”開了一個頭,其他奧運場館也會陸續跟進。正如一位專家講過的,奧運會結束後不是場館沉默期的開始,而是其商業生命的真正開始。

    晶瑩剔透的“水立方”是北京奧運會新建場館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如今又成為最先著手賽後運營的場館。(記者 何東憲) 

 
 
 相關鏈結
· 北京電力公司為奧運會場館開通電力工程綠色通道
· 國際奧委會官員考察北京奧運場館
· 奧運場館建設凸顯“綠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
· 2008奧運場館建設今年大提速 詮釋綠色奧運理念
· 奧運場館建設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