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曹曙光 陳明) 上世紀70年代初,赤峰市成為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區中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達6406.5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49.5%。經過長期治理,到2004年,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已減少到2873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30%。在今天的赤峰大地,“一片青紗映碧空”的美景到處可見。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當地人民特別是牧民的生産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為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奠定了基礎。
沙漠綠洲中的“生態示範村”
在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有一條穿越400公里沙漠瀚海的公路,沿公路兩側一兩公里內披上了綠裝,而遠處依然可見浩瀚的沙漠,其中有一座“純凈”的白沙山頗為壯觀。這種景象説明,這裡的沙化是可以治理的,但治沙工作任重而道遠。
在浩瀚沙海中有一處廣袤的綠洲,遼闊的草原遠與天鄰,村莊近處有大片的稻田,蜿蜒流淌的小河,密密麻麻的白楊樹林,好一派田園風光。翁牛特旗的“生態示範村”——額日茫哈嘎查就在這裡。
記者來到66歲的牧民巴斯爾家裏。老人告訴記者,他家有6口人,擁有1800畝土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地?嘎查書記王金山説,全嘎查有84戶,原來有7.6萬畝沙地,從1997年開始承包到戶,實行誰治理誰受益,一定幾十年不變。政策調動了牧民治沙的積極性,目前7.6萬畝沙地已全部得到治理,開發出4000畝稻田,栽植了4000畝樹木,還擴大了草場面積,牲畜總數達到7600頭(只)。巴斯爾老人接著説,他家現有300畝楊樹林,50多畝稻田,100頭牛,100多只羊,人均年收入上萬元。記者看到,他家130多平方米的新房裝修得比一般城裏人還好,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約100平方米的舊磚瓦房做了倉庫,院裏有車庫,裏面放著小汽車和農用車。當地幹部估算説,僅他家門前的300畝楊樹林就至少值300萬元。巴斯爾老人説,他還要種到400畝。據嘎查書記王金山介紹,目前全嘎查100%的戶有手機,90%的戶有電話,60%的戶有農用汽車,30%的戶有小汽車,至於家用電器就更不用説了。
草原移民的新生活
在巴林右旗,記者走進一個草原移民新村——紅旗嘎查。這個嘎查的140戶牧民是從一個50萬畝的禁牧區搬遷來的。他們過去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有幾萬頭(只)牲畜,其中不少是絨山羊,而絨山羊因能將草連根吃掉,被視為“草原殺手”。這些牧民被動員搬遷到距旗政府所在地不遠的新村後,只養了700多頭奶牛。牲畜這樣大幅度減少會不會影響牧民的收入?牧民和當地幹部的回答是,收入比過去大幅增加。
記者來到牧民巴音達來家裏,看到他家圈養了12頭黑白色相間的花奶牛,其中已能産奶的有5頭,一年純收入3.6萬元,僅此一項4口之家人均9000元,這還不算出售牛犢等其他收入。而過去他家在草原上養了10頭牛、40只絨山羊,人均年收入也不過1000元左右。嘎查幹部介紹説,過去生活在大草原上不通電,飲水要駕車到很遠的河邊去拉,孩子上學十分困難。現在家家戶戶住的是新磚瓦房,院子裏有用紅磚砌成的牛羊圈,房前屋後是大片農田,可用來生産牲畜飼料,不遠處就是收購鮮奶的擠奶站,孩子們能進城裏上學,電話、電視機、電冰箱家家都有,如果現在再讓這些牧民走回頭路,他們肯定不幹。
水草豐美帶來財源滾滾
在克什克騰旗,有一個寬闊美麗的湖泊——達裏湖。達裏湖面積228平方公里,是白天鵝的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驛站,因而被譽為“草原上的天鵝湖”。記者來到的時候,草原上清風送爽,大湖裏濤聲陣陣。據介紹,湖裏盛産鯽魚、華子魚,湖邊的牧草豐美,是赤峰市的一處旅遊勝地。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給牧區和牧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當地幹部説,貢格爾草原上生長著800多種牧草,其中有300多種中草藥,一腳踏三草,草草都是藥。牛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純凈水,因而肉質鮮美,格外暢銷。同時,近年來草原旅遊業發展迅猛,2005年赤峰市旅遊總收入達到25.2億元,同比增長72.6%;有的牧區旅遊收入佔到牧民年人均收入的20%。
在達裏湖邊的達裏嘎查,記者見到一位20歲出頭的蒙古族小夥子,他騎馬的姿勢格外瀟灑,但漢語説得還不夠流利,好在旁邊有人能翻譯。他告訴記者,他家4口人都搞旅遊,他和弟弟牽著3匹駿馬為遊客提供服務,父親搞山羊拉車,母親製作蒙古族工藝品。僅他和弟弟牽的3匹駿馬,就能在每年兩個半月的草原旅遊期內掙到1.2萬元。所以,他們家的牛羊只好花錢請人代牧。在一旁的嘎查老書記説,嘎查牧民搞旅遊是從前年開始的,現在家家都搞,僅飛馳的駿馬就增加到了160匹。當地幹部説,遊客千里迢迢來到草原,為的是領略草原風光,品嘗風味佳肴,欣賞民族歌舞,觀摩蒙古式摔跤,並且能自己彎弓射箭、策馬揚鞭。如果草原生態破壞了,成了戈壁沙漠,誰還來呢?因此,廣大牧民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草原生態,草原是牧民的“搖錢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