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河北遭遇50年來最重旱情 科技示範戶小麥獲豐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2日   來源:農業部
    記者從農業部科技入戶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獲悉:日前,農業部組織專家對河北省辛集市馬莊鄉馬莊村、新城鎮路過村和新壘頭鎮馬蘭村的小麥進行了現場測産,示範戶小麥平均畝産598.6公斤,比輻射帶動戶增産26.3公斤,比一般農戶增産79.3公斤。

  今年,河北省遭遇了5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為何科技示範戶的小麥還能獲得豐産?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馬蘭村。

  在該村,記者看到成片的小麥顆粒飽滿,豐收在望,農民的臉上流露著自信的微笑。

  “大旱之年,小麥怎麼長得這麼好啊?”科技示範戶劉英芳對記者説:“今年,在技術指導員的指導下,自己家裏的10畝三分地都改種了高産、節水、抗寒、抗病、抗倒伏的冬小麥新品種——石家莊8號。這個品種真抗旱,今年只澆了2水,而産量,據專家測算每畝1000多斤。”

  技術指導員劉樹凱介紹説,在播種前,科技人員根據示範戶的地力情況分別制訂了相應的栽培措施,地力基礎好的推薦種高産、抗倒性比較強的石麥14,地力基礎差的推薦種節水、抗旱、高産的石家莊8號,並採取以點帶面、以面帶片、以片帶村的形式在馬蘭村全面推廣,而周邊村的農戶也都跟著效倣。

  “有良種還要有良法呀?你是怎麼指導的?”劉樹凱説:“除了在小麥用藥和施肥等農事關鍵期,集中教她們平衡配方施肥技術、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技術以外,平時,有空就到示範戶的田間地頭來看看,有針對性地幫助她們解決技術問題,比如遇到病蟲害,就寫個紙條,告訴她們該打什麼藥,什麼時候打,打多少。可以説,在農業技術方面,農民確實離不開我了。”

  “有了技術指導員,我們種田就有了靠山,大旱之年心裏也不發慌了。”劉英芳接著説道。“今後,我們種地,既要靠天吃飯,但更多的還要靠科技。如今有技術指導員手把手、面對面地教我們科學種田,投入減少了,糧食增産了,收入也增加了,大旱年成了豐收年。而且,我們的頭腦充實了,眼界變寬了,觀念轉變了,也受人尊重了,現在種田更自信了。希望科技入戶永遠堅持下去,讓更多的農民都能享受到實惠!我們也會跟著堅持下去,繼續努力,爭取成為輻射戶和普通戶的靠山。”

  馬蘭村副村長劉冠傑介紹説,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農民種田不僅節本增效、增産增收,還轉變了她們的觀念。比如,以前農民愛把秸稈燒掉,村委會每年都要派10幾個小分隊去監督,結果農民不滿意,效果也不好。科技入戶實施以後,通過專家講課,農民知道了秸稈還田可以變廢為寶,既能培肥地力,又能節肥節水,現在你讓他們燒都不燒了。

  “當然不燒啦!燒秸稈既污染環境,我們又沒得到什麼實惠。現在秸稈還了田,少澆一遍水每畝就能省20多塊錢,少施肥又省了10多塊錢,而且産量沒少還多了,這多實惠呀!”站在旁邊的村民劉樹朋笑著説。

  馬蘭村村長張尊告訴記者,村幹部通過科技入戶這個載體為農民辦了很多實事,幹群關係融洽了,凝聚力也增強了,還推動了村級管理的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現在,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深得民心,希望科技入戶工程能夠持續下去,而且越深入越紮實越好,儘快把科技普及到千家萬戶,讓馬蘭村820戶,戶戶都能掌握科技,都能科學種田。

  農業科技入戶恰如一條傳送帶,承載著科技人員的希望,對接著農民的渴望,使科技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現出無限魅力。

 
 
 相關鏈結
· 河南小麥機收會戰結束 機收小麥麵積6600多萬畝
· 我國夏糧收割進入高潮 小麥優質化率將首超50%
· 我國自主創新矮敗小麥輪迴選擇育種技術國際領先
· 江蘇省發佈200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
· 湖北省小麥收穫全部完成 今年預計總産增幅達14%
· 國家糧食豐産科技工程拉動河北農民增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