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23日電(記者 董峻)在全國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進入尾聲之時,水稻機械化插秧也正在南方水田裏悄然推廣。這一巨大變革,將使農民徹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辛勞。
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是這場變革的佼佼者。正值插秧季節,專業機手操作著一台臺插秧機,取代了各家各戶的手工作業。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武進區的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達80%、機械化收割水平達90%,已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了水稻全程機械化耕作。
農機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説,與小麥、玉米相比,水稻生長髮育環境和技術措施複雜,耕作栽培制度細,實現全程機械化的難度更大,因此水稻機械化耕作程度相對滯後。江蘇農機部門通過引進技術並消化創新,在全國率先突破水稻機械化插秧難題,基本解決了水稻生産機械化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在江蘇的帶動下,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等11個省份相繼開展了機插秧技術示範。
隨著技術的突破和市場需求擴大,以及購機補貼政策實施,育秧大戶、機插大戶、機收大戶等專業戶和育秧公司、機收公司、機插機收服務隊等專業服務組織發展迅速,通過承包、訂單、跨區作業等方式,提供從育秧、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穫的單項或全程機械化行業服務。水稻跨區作業,正從機收逐步向機械化育插秧拓展。
武進區前黃鎮農民楊曉良給記者算了筆賬:採用機械化栽插,每畝水稻在種植時可節本50元左右,畝均産量可增收50公斤左右,兩項相加每畝水稻可增收13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把他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得以在當地鄉鎮企業打工,又是一筆收入。
機手李成也算了筆賬:機械化插秧每畝收費80元到90元左右,去掉成本每畝可獲利30元左右,一般每台機一季凈利就達6000元以上。如今他已成立了專業公司,擁有19台插秧機,周圍農戶都知道“要插秧,找李成”這句話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