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就經濟增長與高就業等問題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經濟高增長為何未帶來高就業?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答新華社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 趙承 劉錚)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增長率達到了10.9%,而就業增長似乎並沒有與經濟增長同步,各方議論頗多。新華社記者28日就此問題採訪了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已由上升轉為穩定

    問:長期以來,國家在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少人仍覺得就業越來越難。怎樣評價目前的就業狀況?

    答: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並通過大力發展經濟有效拉動就業增長。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在GDP總量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的同時,我國就業人數也由1978年的4.01億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7.58億人,增加了3.57億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更是把就業問題放在“民生之本”的優先位置加以考慮,及時提出就業再就業的政策和舉措,探索並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下大力氣重點解決了由於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成效顯著。

    今年上半年,全國已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08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67%。6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控制在4.6%的目標內。在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和經濟體制轉軌對就業形成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半年就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三分之二,來之不易。

    歷史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累計新增就業人員98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08.9%。2005年,累計新增就業人員97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07.8%。

    這些既是經濟增長拉動的結果,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的積極就業政策發揮效應的結果。城鎮登記失業率雖沒有降低,但改變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上升的勢頭,近兩年穩定在4.2%左右,在目前勞動力總量供過於求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已屬不易。

    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的確在下降

    問: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高達10%左右,但高增長似乎並沒有帶來高就業,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就業總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城鎮每年新增就業人數都超過900萬人,來之不易。但就業增長速度卻有所減緩。

    從數據上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的確在下降。“九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6%,年均增加就業人數804萬人;“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年均增加就業人數只有748萬人,比“九五”時期少56萬人。

    就業彈性系數也處於下降狀態。“九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13,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帶動就業增長0.13個百分點。但到“十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到0.11。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由“九五”時期的94萬人,減少到“十五”時期的80萬人。其中,2005年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08,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只有63萬人。

    五大因素抑制經濟高增長帶來高就業

    問:為什麼會出現經濟高增長未帶來高就業的情況?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城鄉二元結構變化、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和就業結構變動等造成的。

    ——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了就業總規模的擴大。農民只要進行了一定時間的勞動,就算是就業了,儘管這種就業是不充分的,農村中絕大部分勞動力被統計到就業人員中。隨著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轉移,經濟增長創造的相當一部分就業崗位由農村轉移勞動力佔有,而這些農村勞動力是帶著“已就業”的身份實現轉移的。目前,在城裏的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這種“平移”的就業方式並不完全納入城鎮就業規模統計。但由於進城農民工從生産效率相對較低的農業領域進入效率相對較高的非農領域,卻帶來了整體經濟的更快增長。

    ——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得經濟增長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減弱。近年來,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大幅調整時期,資金密集型産業發展較快,相同資金帶來的就業增長自然比過去減少。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中,投資和出口效應較大。由於投資的構成主要是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建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等,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含量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也會相應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

    ——第一産業就業人員逐年減少是總就業彈性下降的直接原因。第一産業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0.16變為“十五”時期的-0.16。而二、三産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仍較明顯:二産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平均0.05,提高到“十五”時期的0.19;三産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0.35,提高到“十五”時期的0.37。這説明,二、三産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仍較明顯,由此可見,農業就業人員逐年減少、第一産業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導致總就業彈性系數下降。

    ——企業改制、關閉破産使就業崗位減少。國有單位從1996年開始,就業崗位一直在減少。國有單位從業人員最多的1995年達11261萬人,到2005年只有6488萬人,減少了4773萬人;集體單位從業人數也從1991年的3628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810萬人,減少了2818萬人。

    ——人才素質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也影響了就業規模的擴大。我國就業壓力不僅體現在總量上,也反映在結構上。在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時,有些崗位卻沒有人去做。就業的地域性和專業性矛盾更為突出,基層和西部人才緊缺,高端和低端人才不足。這種狀況也使得經濟增長創造的就業崗位處於“虛位”狀態。

    經濟與就業增長不同步是可調節的

    問:有這麼多的因素和困難,怎麼才能在高增長的同時真正實現高就業?

    答:我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同步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是可調節的。

    在我國現階段,農業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並不斷向外轉移,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仍需向前推進,從這個意義上看,出現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作用不明顯的情況有一定的客觀因素。但就業彈性是可調節的。近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問題高度重視,在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的同時,實行積極就業政策,把增加就業崗位放在了更加優先的位置去考慮。

    一是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再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把體制轉軌時期遺留下來的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部分地區、行業就業困難群體安置和高校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作為重點。同時,改進就業服務,強化職業培訓,下大力氣解決勞動者技能水平與提高産業競爭力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二是在發展技術密集型産業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新型勞動密集型産業,進一步擴大就業。一方面,注重用高技術將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改造為新型勞動密集型産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注重從政策上適時引導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轉移,以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

    三是積極支持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近幾年來,這類企業發展很快,為緩解就業矛盾、擴大就業産生了積極作用。要消除在市場準入、資金融通等方面的歧視,提供真正意義上公平競爭環境,使他們逐步享受真正的國民待遇。

    四是大力發展服務業。認真落實促進服務業擴大就業的各項政策。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服務業,支持、鼓勵和引導私營、個體企業興辦服務業,充分發揮他們在活躍市場、增加就業方面的作用。把發展小城鎮服務業作為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重要載體,把加快發展服務業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健全小城鎮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

    五是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注意發展職業教育,加強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工作,發展就業仲介組織,幫助適齡勞動者增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擴大就業選擇餘地。

    我們相信,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擴大就業政策措施將會進一步發揮作用,就業情況將會逐步改善。從長期看,隨著經濟結構的逐步合理和改革的深度推進,經濟增長必將帶來一個更大規模的就業增加。當然,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就業壓力大將始終是突出問題,應當看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必須堅持不懈地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眾能夠安居樂業。(完)

 
 
 相關鏈結
· 統計局數據表明我國工業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
· 統計局就正確理解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答記者問
· 統計局:大型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387家 增加233家
· 統計局公佈中國製造業500強 國有控股企業220家
· 統計局成立統計違法舉報受理中心 包括3主要職責
· 統計局成立統計違法舉報受理中心打擊弄虛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