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全國各地防災抗災救災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0日   來源:人民日報

    編者按: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廣大軍民頑強奮戰,奪得了防汛抗旱的階段性勝利。然而,當前防汛抗旱形勢依然嚴峻,9月份仍然是颱風生成的旺季,秋汛發生頻率高,抗旱形勢不容樂觀。各級政府正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進一步做好防災、抗災、救災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請看來自一線的一組報道。

    重慶--喜雨過後秋種忙

    “天不下雨,我們忙。天下雨了,我們更忙!”

    9月4日晚,如期而至的瓢潑大雨,讓重慶市榮昌縣銅鼓鎮鎮長張峻光欣喜若狂。他連夜打電話到各村,通知村民搶種晚秋作物。

    9月5日上午,細雨如織。在銅鼓鎮的田間地頭,村民們披著蓑衣戴著草帽正冒雨搶種秋洋芋、紅苕和秋菜等晚秋作物。張峻光説,要力爭在3天內全部種完秋莊稼。

    地處渝西的榮昌縣是重慶的農業畜牧業大縣,今年受乾旱影響較大,全縣夏糧減産15.6%,70%以上的畜禽飲水困難。9月6日,該縣召開全縣大會部署晚秋農作物生産和畜牧業生産,全縣計劃拿出110萬元,無償為困難戶提供4萬畝黃籽油菜、1200畝秋洋芋和速生蔬菜種子,確保每戶農民種植速生葉菜、蘿蔔、花菜等秋菜1畝,以達到人均增收100元的目標。同時,用提供補助的方式引導全縣養殖戶戶均增養商品肉豬1頭,人均增養家禽1只,實現戶均增收200元的目標。

    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周勇説,我們正在全力以赴搶時間,爭取把乾旱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9月6日,記者來到永川市糧油技術和經濟作物推廣站,發現平時熱鬧的辦公室門窗緊閉,寂無人聲。“同志們全到鄉下指導晚秋生産了,至少要一週時間才能回來。”門衛告訴記者。永川市農業局局長劉義全説,晚秋生産是確保大災之年不減收的關鍵環節,由於長時間的乾旱,一些田地和土壤發生了變化。如果不採取科學的栽種方法,很容易造成晚秋作物的減産。為確保晚秋作物的生長萬無一失,農技人員要根據土壤和水分情況,指導農民種植。

    抗旱救災不能“等靠要”,生産自救最重要。9月5日,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豐都縣迎來了一場大雨。該縣迅速組織了30多個指導組分赴各鄉鎮指導晚秋生産。該縣計劃發展秋土豆7萬畝,再生稻5萬畝,蔬菜18000畝,秋紅苕5000畝。加上其他晚秋作物,全縣晚秋作物種植面積將達20萬畝,力爭秋糧總産量實現3.2萬噸,農民人均晚秋種植收入30元以上。

    大春損失晚秋補。此時的巴渝大地,隨處可見搶播晚秋作物的熱鬧場景,它在預示著一個豐收的來臨。(記者 余繼軍)

    遼寧--抗旱救災共渡難關

    日前,一份“查災、核災、報災、災民救濟工作方案”擺上了遼寧省阜新市涉農部門的案頭。從9月1日開始,阜新市抗災自救項目全面啟動。143萬人參加抗旱,2000萬省長預備金下撥災區,今年的遼沈大地上,演繹出一曲抗旱救災的壯歌。

    今年入伏以後,遼西北地區平均降水量不足百毫米,比多年均值少了一多半。記者曾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看到,大片的玉米枯黃,道路邊落滿了楊樹葉。遼寧省耕地受旱1589萬畝,其中229萬畝莊稼乾枯;70多萬人、30多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8月26日,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克強到錦州義縣察看旱情。石柱村村民杜立新家26畝山坡地全部絕收,家中口糧儲備不足。了解情況後,李克強動情地説,遼寧省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一手抓抗旱,一手抓救災,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産生活,“該救濟的給救濟糧,需要借糧的可以開倉借糧,大家共渡難關”。

    阜新市實行市級領導包片、市直有關部門包鄉鎮制度,要求幹部下到村、“蹲”到戶。阜新發電廠為阜新鎮送去30臺水泵、20個水箱和5萬元資金;阜新市農機總站成立維修隊;市衛生局組織醫療隊下鄉為農民送醫送藥;市旅遊局則計劃著幫助紫都臺鄉勞務輸出1000人。錦州市、黑山縣兩級政府3次召開專題會議,朝陽市政府主要領導也連續深入抗旱一線。

    “遭災不減志,減産不減收”, 扎蘭營子鄉大五家子村村民祝桂玲一家人花700多元錢在河邊打了一口抗旱井,又買了1100多延長米的輸水軟管。祝桂玲説:“我家已經澆了5畝地,幾天之內,還要澆完25畝地。”據統計,遼寧受旱地區共組織143萬人參與抗旱,開動所有的抗旱井、方塘和泵站,使用資金3.2億元,澆灌了1060萬畝次農田,解決了4.3萬人、2.6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8月26日淩晨,瀋陽的增雨飛機呼嘯騰空,4小時後,阜新和朝陽的增雨飛機也相繼升空,遼寧省近年來動用飛機最多,作業最密集的一次增雨作業開始了。據初步估計,本次作業大約增雨3億立方米,遼寧旱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利用降雨的有利時機,遼寧災區開展了生産自救:對收成無望的地塊,收割秸稈作青貯飼料;發展抗旱能力強的養殖業,開展勞務輸出,做到秋災冬補、農災牧補。(記者 徐元鋒)

    渠縣--抓晚秋 靠科技

    “鐵牛”上崗牛下崗、田塊蓋上草“被子”……特大旱災之後的四川渠縣農村的田間地頭,處處呈現一派大抓晚秋生産的火熱景象,但更為吸引人的是這裡村村寨寨涌現出的新鮮事。

    “鐵牛”上崗牛下崗

    “轟隆隆,轟隆隆……”8月28日,一走進中灘鄉寨坪村,馬達的轟鳴聲便不絕於耳:一台臺開溝機、旋耕機正冒著黑煙在田間往來穿梭。而不遠處的溪河溝邊,幾頭黃牛啃著草,不時“哞哞”地叫,似乎對“下崗”很不服氣。

    村黨支部書記胡道忠告訴記者,由於中央實施糧食補貼政策和農機補貼政策,加上實施“三村建設”(班子隊伍帶村、人才科技興村、民主法治管村),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學科技、用科技,購買使用新型農機的熱情。農民買農機一方面方便自己,另一方面還可用來打短工掙錢,一年即可收回60%以上的成本。現在,僅寨坪村就買回了好幾臺新式農機具。為了激發農民晚秋生産的積極性,該縣農機局最近還出資4萬多元購進了1臺開溝機,巡迴各地幫助農民耕作。目前,全縣已有“鐵牛”360多臺。“鐵牛”上崗,水牛自然就下崗了。

    稻草當“被”可保墑

    “田也怕冷,也得給它蓋被子。”在渠縣渠北鄉慶豐村,不少村民正忙著給剛下洋芋種的田塊鋪上厚厚的一層稻草。這麼熱的秋伏天氣還蓋草甸。記者的疑惑引得村民劉玉梅笑彎了腰。

    縣農業局的技術員解釋説,這是今年推廣的秋洋芋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新技術。稻草覆蓋能調溫保墑,秸稈還田還能培肥地力,而且免耕,省工省力省時,比以前節省成本至少10%,一畝秋洋芋可以收入1000元以上。縣長王能秋説,往年被白白焚燒或扔掉的稻草,如今也成了香餑餑,因為秋洋芋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使全縣6萬畝田塊蓋上了“被子”,15萬畝田的稻草派上用場。

    土地吃上“營養餐”

    “田地也和人一樣,吃啥得講究營養搭配!”眼下,在渠縣農村,隨處可見農民用三輪車往田裏運農家肥。天星鎮菜場村種植大戶張渠華,正用三輪車從養豬場拖回糞便,還買回了紅苕、洋芋、蔬菜的專用肥。張渠華説,現在種地不能光施氮、磷、鉀,我這10畝地全部按照農技員開出的配方用肥,缺啥補啥,可不能白扔錢了。

    最近,渠縣農業局派出12個科技服務工作組到全縣60個鄉鎮,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該局土肥站還主動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服務,讓農民對症下藥巧施肥料。據了解,為了讓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本領,晚秋生産以來,該縣通過發放農技資料、農技廣播,舉辦農民夜校、田園學校等多種形式,已培訓農民13萬人次,使60%以上的土地吃上了“營養套餐”。(陳運英 鄧良奎)

 
 
 相關鏈結
· 農業部召開會議進一步部署農業防災抗災救災工作
· 廣東省物價局通知物價部門嚴防商家哄抬建材價格
· 安徽下撥抗旱經費和抗災用電指標支持抗旱等工作
· 浙江省慈善總會開通捐贈熱線助災區人民抗災自救
·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向廣東省災區捐款36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