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創新中國”的脊梁
——大力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紀實
9月上旬,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舉辦了高級專家理論研究班,1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高級專家參加了學習。
作為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對專家各方面關心和培養的生動體現,此次研究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探討如何加強自主創新、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由此,人們將視線再次聚焦“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這個“創新中國”必須破解的時代命題。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問題,新舉連連。
2004年12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把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科技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促進創新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脫穎而出。
兩天后,胡錦濤同志來到中科院考察工作。在與中科院科技人員座談時,他深情囑託:以培養造就戰略科技專家和選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為重點,帶動整個科技隊伍建設,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宏大科技人才隊伍。
2005年7月,44位近年來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和特等獎、一等獎的專家代表,受黨中央、國務院之邀,來到美麗迷人的北戴河休假,中央有關部門還專門聽取他們的意見……類似這樣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關懷之舉近年來頻頻出現。
時光荏苒。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催生了我國科學的春天; 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又使這一科學的春天更加絢麗。1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用15年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並號召全黨全社會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
6月5日,在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團體召開的盛會——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同志再次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
“中央的決策英明果斷,中央的關懷沁人心脾。”盤點近年來中央圍繞加快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開展的一系列重大活動、推行的一系列重要舉措,長期從事分子生物學基礎性研究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沈岩院士,對創新型科技人才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作用體會深刻:“可以看出,創新型科技人才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即將迎來一個開發的黃金期。”
“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以科教興國,以人才強國。近年來,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人才總量穩步增長,素質不斷提高,結構得到改善,造就了一支頗具規模的科技人員隊伍。
在一系列高層次人才工程的推動下,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聘任了918位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10名優秀學者榮獲“長江學者成就獎”,“百人計劃”引進和支持了1595名科技尖子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依託“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知識創新工程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實施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我國已培養造就出一批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和尖子人才。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隨著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選拔制度、政府特殊津貼制度、博士後制度及其他高層次人才培養制度等舉措的深化,我國進一步形成了培養選拔高級專家的制度體系。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全國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0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0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206人。
成績鼓舞人心,差距不容回避。雖然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培養了一支勇於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優秀科技隊伍,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國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具體到科技人才隊伍,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規模距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知識創新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思考得很深入。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科學家獲得國際性權威科學獎的人數很少。“最緊迫的問題是,我們特別需要培養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戰略科學家、尖子人才和領軍人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尚志説。
從衡量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知識産權産出能力尺度看,目前我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雖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中近半數發明專利申請來自國外。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我國對外技術依賴度超過50%。“重要大型成套設備、原材料的個別重要品種、系統和基礎軟體,不能夠依賴進口。否則,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將陷入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賈承造院士説。
“要儘快增強我們的能力,引領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必須‘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院士表示,這已是擺在全黨全社會面前一件大任務,刻不容緩。
“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動局面”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動局面”,全黨全社會都在思索、在行動。
“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中組部人才工作局負責同志説。
專家認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須從教育這個源頭抓起。“要將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定為教育的基本目標,並使教育的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這一目標有效運轉,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無論是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式,都要積極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院長馮守華院士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中科院基礎局局長張傑院士以如何培養3.2萬名系統內的研究生為例,介紹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培養計劃:“中科院將採取一系列新舉措推進知識創新工程三期,支持優秀研究生創新。比如,設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設立優秀博士論文、院長獎獲得者科研啟動專項基金,給優秀博士已畢業並在中科院工作的優秀博士生20萬—40萬元的啟動經費,支持他們做自己喜歡的探索。”如今,中科院系統已有100位優秀研究生因此受惠。
“中央強調,要依託重大工程項目為創新型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建功立業創造條件,這一點實在太重要了。”擔任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負責人的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徐南平院士深有感觸:“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是産生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基地,應該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實現完成一個重大項目、培養一批創新人才的目標。”
事實上,徐南平的設想正在得到驗證。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項目之所以能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18個國家、100多個實驗室、500多名知名科學家參與,並不在於其待遇高,而在於該項目給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才華施展舞臺。
為創新型科技人才幹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也正在成為各級各地的共識。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姚建年院士大聲呼籲,應當制定重點科研人才使用和保護政策,優化環境,特別對領軍人物,在科研條件、科研經費和生活待遇等方面應當給予一定的傾斜。
人們欣喜地看到,隨著今年初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目前我國已正式提出將實施國家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若干關係國家競爭力和安全的戰略科技領域,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創新人才群體和創新團隊。
知識産權、發明專利、技術標準……一個個專有名詞詮釋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深刻內涵;載人航天、龍芯2號、振華港機……一個個生動事例講述著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功實踐。
時代呼喚創新精神,創新點燃人生激情。千萬有志氣、有抱負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正秉持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昂揚的鬥志挺起“創新中國”的剛直脊梁。 (記者 盛若蔚 姜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