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啟動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人才進村”工程,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實現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7月14日,2016名大學畢業生陸續奔赴京郊1853個行政村,開始為期三年的基層工作。快兩個月了,他們在農村能否發揮作用?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引來了人們關注的目光。
畢業,他們選擇農村
劉曉翠現在是懷柔區雁棲鎮范各莊的村官助理。這兩個月來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參與黨建,進行材料整理等工作。“村裏的文件原先都是手寫的,現在有了電腦,文件就可以存檔管理了。同時,隨著村書記、主任等幹部進行入戶走訪,也是生動的培訓課。”
大部分村官助理在採訪中對自己的定位是:協助村幹部做好村裏的工作。
“由於到村裏的時間不長,先安排他們進行一些文案整理工作,並通過走訪調研等形式儘快熟悉村裏的情況。隨著工作的深入,就可以放手讓他們做一些具體的工作了。”懷柔區廟城鎮小杜兩河村的杜書記這樣告訴記者。
“我們能帶給農村的主要是知識。”平谷區馬坊鎮打鐵莊村的書記助理趙偉感受頗深。他是北京市最初選派到延慶平谷試點的60名大學生之一,2006年3月10日正式上崗。説起幾個月來的工作,他説:“村裏的工作很瑣碎,忙碌但很充實。”除了寫各種材料外,他還利用鎮裏配備的電腦,組織村裏幹部和村民進行計算機培訓。他學的是建設工程管理,適逢村裏的拆遷工程,他的專業知識就有了用武之地:做造價預算,現場實地測量,計數、房地産評估等,忙得不亦樂乎。
對於日後的工作,趙偉也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我村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餐飲、物流、客運等服務行業。等村裏的文化大院建成之後,我們將舉辦不同階段的學習輔導班,還會舉辦棋類賽、青年歌手大賽、婦女文化節等系列活動。”
杜書記表示,大學生進村對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村的活力有很大的幫助,是一件好事。
農村大門向學子敞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一股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席捲整個中國。幾十年後的今天,北京市啟動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人才進村”工程。對此,有人提出質疑:大學生進村,是否是新時代的知青再下鄉?
“農村渴求人才,需要我們帶去的知識,這和知青簡單的下地幹農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有本質的區別。”劉曉翠對此有自己的理解。
今後北京市將繼續擴大大學生“村官”的規模,計劃用3年時間共聘用8000名大學生“村官”,力爭實現每村有2名大學生。這意味著大學生村官助理在未來兩年中將繼續成為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中央民族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宋志光老師認為:這一政策的啟動,可以減輕就業壓力,大學生在學校裏學到的更多是理論知識,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有足夠的舞臺讓他們得到鍛鍊。
來自北京通州區的暴曉,現在是懷柔區長哨營古洞溝的村官助理。他認為大學生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在人才相對集中市區缺乏優勢,但是農村渴求人才,有廣闊的舞臺實現自己的價值。(夏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