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29日電(記者 姜辰蓉)記者從青海省氣象局了解到,自1997年在黃河上遊地區開展夏秋季人工增雨作業以來,已為黃河上遊地區增加降水350多億立方米。
黃河上遊地區的人工增雨不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而且為中國人工增雨技術向規模化、工程化方向發展提供了經驗。
青海省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孫安平介紹,青海省氣象局從1997年開始持續在黃河上遊17萬平方公里作業區域內實施了人工增雨工作。在科學利用青海省氣候規律的情況下,增加秋季降水,以“秋雨春用”緩解春播期乾旱和牧草返青期乾旱,促進生態恢復,並有效增加了黃河上遊的徑流量。
據了解,通過與非人工增雨年日照、氣溫、降水條件基本相似的年份相比,人工增雨作業使作業區內牧草産量增産2成以上。與作業區外相鄰區域的平均牧草産量資料相比,作業區內牧草産量也提高2成以上。人工增雨還使作業區內植被覆蓋度和生物量在整個作業期中得到有效提高,平均增加15%以上。
目前,在黃河上遊地區的人工增雨作業中,青海省氣象局根據作業區的天氣特徵,採取了飛機大面積作業、地面(高炮、火箭和地面燃燒爐等)作業等方式。另外,人工增雨作業區也已逐步擴大到以青海省大部分地區為主的區域。
孫安平説,因為該區域地表産流系數高,所以比較容易形成徑流匯入黃河。特別是2005年,在有利的天氣氣候背景和人工增雨作業的共同作用下,黃河上遊龍羊峽水庫蓄水創歷史新高,庫區水體面積在8月上旬達到328.99平方公里,比2004年同期增大了近61平方公里。據統計,10年來人工增雨作業為黃河上遊地區平均每年增加降水達到35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