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解析湖北文化現象:來自荊楚大地的文化衝擊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 唐衛彬 廖君)近年來,來自湖北的文化衝擊波一次次激蕩迸發,引人矚目:湖北作家一年內勇奪魯迅文學獎等三大獎項,被稱為“文學鄂軍”;京劇《膏藥章》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大型地域風情舞蹈詩《家住長江邊》成為舞臺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基層文化豐富多彩,城鄉群眾樂在其中……

    與此同時,我國檔次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藝術盛會——中國藝術節,也將從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份移師中部,于明年11月在湖北舉辦第八屆。

    是什麼使這個中部省份的文化事業異軍突起,成績斐然?“極目楚天舒——北京·湖北文化周”開幕之際,專家、學者紛紛點評、解析湖北文化現象。

    現象一:湖北文學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奇鬥妍的繁榮局面,實現獲獎與市場的“雙贏”。

    2004年12月,陳應松創作的中篇小説《松鴉為什麼鳴叫》、胡世全與人合著的報告文學《革命百里洲》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2005年4月,湖北作家熊召政的長篇歷史小説《張居正》,又以全票當選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同年,葉梅的中篇小説集《五月飛娥》,鄧斌、向國平合著的評論集《遠去的詩魂》獲得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

    一年之中,一個省的作家連續奪得文學界的三大最高獎項,這在全國還是首次,“文學鄂軍”在中國文壇上開始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顯示出湖北文學創作的強大實力。

    與此同時,以方方、池莉、鄧一光為代表的湖北作家群,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社會底層,用一種平民視角生動地描寫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太陽出世》《花樓街》真實再現了老武漢人的日常生活,《來來往往》《生活秀》《好聽的都是傷心的歌》等一批優秀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等,在海內外産生了較大的影響,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這些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鴨脖子”“吉慶街”等,一時成為外地人口中武漢的代名詞。

    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王先霈點評:湖北文學創作的興盛繁榮,推陳出新,得益於湖北穩步實施的作家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激發了作家文學創作的熱情。湖北作協推行“駐會專業作家、駐會合同製作家、合同製作家、項目合同製作家”並存的改革,取代了“作家終身制”,促使作家把精力聚焦到作品上;支持作家深入實際體驗生活、組織作家集體採訪、創造條件安排作家挂職,並根據地域文化、行業文化、少兒文化等特點,先後創建了6個文學創作生活基地,為作家採訪、寫作創造條件。

    現象二:近兩年來,湖北省藝術院團赴外地演出千余場,演出收入逾千萬元,真正做到既“叫好”又“叫座”。

    近幾年來,湖北各藝術院團推出了一批大型劇目,這些劇目不僅是獲得專家好評的藝術精品,更是深受市場歡迎的“搶手貨”。

    武漢市楚劇院創作的大型風情楚劇《三月茶香》,描述了一對從鄂西茶鄉前來打工尋夢戀人的不同人生軌跡,展示了大商埠漢正街的經濟文化風貌。今年5月在武漢舉行首場公演時,數千市民冒著大雨前往“嘗鮮”。舞臺上,主角們行走在逼真的“漢正街”上,用近乎完美的板腔、小調、高腔演繹人間真情;換幕間,身著長袍的配角們挑著擔子穿梭于台下,“雪花膏美人蕉,洋火洋線洋肥皂”的地道漢味吆喝,使當晚的武漢劇院成了楚劇迷們的歡樂殿堂。

    今年5月,湖北用兩年時間潛心創作的大型地域風情舞蹈詩《家住長江邊》,首次探索實行劇目股份合作制,大力探索市場營銷新舉措,劇目與市場策劃同時啟動。該劇在湖北、廣州等地巡演時,場場爆滿,掌聲不斷,一年後即可收回上千萬元的投資成本。在今年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獎”的評比中,《家住長江邊》榮獲一等獎,將湖北的歌舞創作提升到一流水平。

    湖北省政府新聞辦主任周藝平、湖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羅丹青點評:荊楚歷史積澱深厚,文化優勢明顯。在中部崛起的號角聲中,如何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如何讓藝術創作領跑中西部並叫響全國,引發湖北藝術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讓市場來檢驗、讓觀眾來評判。《三月茶香》《家住長江邊》等一批劇目的推出,用事實證明,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作品,代表的才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真正優秀的藝術品,在評獎和市場上都能獲得認可。不僅如此,這些優秀的作品還承擔起文化傳承和發掘的責任,像《家住長江邊》就生動展示了荊楚最具特色的“峽江號子”“三道灣”“女兒會”“哭嫁”“太極”“梆鼓”“龍船調”等民俗文化,在帶給觀眾原生態藝術享受的同時,留下一個活著的民俗文化博物館。

    現象三:演藝廳、社區文化、民間演出、農民演藝隊……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讓城鄉的廣大百姓樂在其中。

    由於演出市場活躍,知名的明星不僅在武漢頻頻登場,即使在小城市,也不時出現他們的身影。“新中原”“滾石”這樣的大歌廳開一家火一家,裏面的情景用“座無虛席、情緒沸騰”來形容毫不誇張,鮮明的世俗特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市民。據統計,湖北省的民營文化企業已達2萬家,年營業額逾76億元。

    農村舞臺也越來越精彩。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堅持“先農村、後城鎮、優偏遠”的巡迴演出制度,每年在鄉村演出220場次以上。在鄂西北山區十堰農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鑼鼓一響,喉嚨發癢。”這是農民演藝隊在為大夥表演。目前,全省的農村文化中心戶已達1.32萬家,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角。

    湖北省文化廳廳長杜建國、湖北省委宣傳部改革發展辦公室主任祁國鈞點評:湖北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有力地推動了文化市場的繁榮。在鄉鎮文化體制改革中,湖北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承辦、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民辦公助、一主多業,改變了單一的文化面貌。即將出臺的有關文件,還將為湖北文化改革發展提供系統的支持配套,並首次設立專項資金,提供稅收優惠等,創造更加適合文化成長、發展的土壤。

    文化産業是一個帶動性很強的“健康産業”。文化産業越開發越豐富,而且附加值很高。湖北省制定的首個文化産業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提出,到2010年,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將佔GDP的6%以上。屆時,文化産業將真正成為湖北的支柱産業之一。

 
 
 相關鏈結
· 湖北文物精品薈萃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