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西把水毀民房重建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2日   來源:人民日報-華南新聞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近日深入興業縣農村了解災民新村建設情況,並給受災群眾送去慰問金、慰問品。  

    貴港市平南縣育梧村白廟屯是廣西第一個災民新村。如今,在洪災中被夷平的土地上,一排排、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筆直的水泥路和綠化休閒區,引領我們走進一個欣欣向榮的新農村。

    2005年6月,廣西遭受6次強降雨襲擊,先後有102個縣(市、區)發生洪澇災害,受災人口達700多萬人次,水毀房屋全倒戶超過4.3萬戶,15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47億多元人民幣。

    災後,廣西在全區範圍內展開了水毀民房重建,要求每戶房屋全倒戶至少要建成一間3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並在2006年元旦前入住。

    在水毀民房重建過程中,廣西區黨委、區政府決定把災民新村的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並選擇100個災民新村作為試點。

    科學佈局 統一規劃

    據廣西區民政廳廳長張廷登介紹,按照將災民新村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試點要求,新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不少於3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住房比例要達95%以上;從行政村的主幹公路通往新村支道硬化路面寬幅不少於3.5米,沿線應建設排水溝並有雨水集蓄區或排澇工程;村莊內主幹道路面硬化率要達到100%,支道路面硬化率要達70%以上,主幹道路燈安裝率應達95%。另外,新村自來水入戶率、戶通電率都要達到100%;太陽能、電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等等。

    象州縣百丈鄉平安新村,是由石記、高山、那峨等8個重災村屯的85戶受災戶遷移重建的。通過科學佈局和合理的規劃建設,如今,一條條村莊小路變成了寬闊的大道,一棟棟漂亮的新房拔地而起。村民覃潤相興奮地告訴記者,全村住戶的住房面積平均110平方米,其中主樓房80平方米,後院近30平方米;後院還建有沼氣池,沼氣池入戶率達到了100%。現在,新村全部實現了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

    百丈鄉鄉長張徐強指著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告訴記者,新村主幹道的路面寬達到了13米,巷道寬則有10米。新村還建有科技文化活動中心、畜牧養殖小區、公共廁所、垃圾池、籃球場和休閒場所。與以往的村莊很大不同的是,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看著那藍色躍動火苗,很多村民興奮地説,以前從來沒有見過沼氣池。現在,用了之後,覺得比煤氣省錢,比柴木環保,大家都喜歡。

    在養殖小區,記者看到了整齊的養蠶大棚和飼養房舍。為進行禽畜分養,村民們還專門設立了養殖小區。這些整齊劃一的規劃,不僅有利於村容的整潔,而且改變了村民的衛生習慣,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現象。

    鄉風文明 管理有序

    2005年6月21日,突如其來的山洪沖倒了平南縣育梧村白廟屯裏的391間房屋,38戶156人瞬間無家可歸,許多農田毀於一旦,白廟橋雄姿不再,受災人口占全屯人口的90%以上。

    如今,記者沿村逛了一圈,只見村內建有宣傳櫥窗、科技文化活動中心、籃球場和小廣場等公共設施。據該縣官成鎮黨委書記方向文介紹,以前鄉村文化生活枯燥乏味,鄉親們勞作之餘,只能以打撲克、玩麻將來消磨時光。現在,有了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和籃球場等公共設施,村民們找到了新的娛樂方式,此舉既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促進文明村風建設。

    方向文告訴記者,經過村民的充分討論,村裏還制定了《村民自治公約》。該村以村民為主體,充分發揮村民主人翁作用,約束自己,儘自己應盡的義務,同時鄰里和睦相處,文明禮貌,團結協作。村規民約的完善,有利社區管理有序,保障村民集中力量搞生産。村民的安居樂業,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恢復生産 發展經濟

    大淮村是象州縣桑蠶標準化生産示範區之一。多年來,該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種桑養蠶。但“6·21”特大洪災使該村損失慘重,76戶人家有40戶、121人無家可歸。在核實災情時,村幹部發現雖然群眾的蠶房被沖毀了,但大部分桑樹還活著。只要有地方養蠶,災民就有新的希望。

    “房子倒了,但支柱産業不能倒。”村黨支部一班人很快形成了共識。為迅速恢復桑蠶生産,村黨支部大力推廣大棚養蠶技術,發動黨員牽頭組建“大棚養蠶聯合體”,採取示範引導、聯戶帶幫的形式,搭建簡易蠶棚,恢復了災後桑蠶生産。在實踐中,村民發現大棚養蠶確實是恢復生産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較之泥房養蠶,大棚具有通透氣好、便於控溫、蠶質更高,冬季還可用來種蘑菇等優點。

    在村民丘春會的家中,記者看到滿屋的蠶繭。受災之後,為了儘快恢復生産,他搭建了60平方米塑料大棚。現在,已經出産了9批蠶繭。丘春會滿臉笑容地對記者説:“今年的蠶繭行情好,每公斤蠶繭可賣30元,今年已賣得2萬多元,很快就可以還清建房貸款了。”

    為儘快恢復生産,平南縣育梧村白廟屯村幹部胡善坤等幾個人,災後不久就專門到桂林、恭城等地取經,學習發展多種産業和觀光農業的經驗。回來之後,村裏悄悄發生了變化。據該縣官成鎮黨委書記方向文介紹,育梧村白廟屯原來以種植淮山、桑蠶、中藥材等作物為主。現在,村民們在村後山種上了150多畝的桃樹,在房屋周邊的水田種上了40多畝的蜜柚和夏橙,大力發展多種産業。在抓好農業生産的同時,他們重點發展觀光旅遊業。在桃花盛開和桃子成熟的季節,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給當地群眾帶來了不少收入。  

 
 
 相關鏈結
· 廣西加快進行受災學校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