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經濟社會發展述評:西部大開發戰略向縱深推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劉錚  張旭東)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格局戰略性調整、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西部大開發2006年進入第六個年頭。國家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繼續給予財力傾斜,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

  “六年來這一戰略初見成效,為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和良好發展環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金祥這樣評價。他同時指出,西部地區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西部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依然很大。

  約1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1220多億元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資、310多億元的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投資……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西部地區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有所改善,這一切都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格局戰略性調整、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西部大開發2006年進入第六個年頭。國家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繼續給予財力傾斜,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加速發展。這是在位於青海境內的沱沱河大橋橋頭,當地群眾歡迎從格爾木出發的“青1”次列車(2006年7月1日攝)。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標誌著西藏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青藏鐵路自西寧至拉薩全長1956公里,包括西寧至格爾木和格爾木至拉薩兩段。新華社發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工業生産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0.15%、20.52%和19.12%,西部地區增速雖略低於東部和中部地區,但與上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增幅回落,西部地區有所提高,西部與東部地區工業生産增速差距繼續縮小。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效益也不斷提高。前三季度,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5.75%、37%和36.83%,西部地區工業經濟效益的增幅明顯高於東部。

  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今年取得新進展。經過五年建設,今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通車。列車奔馳在世界屋脊上,幾代人的夢想化為現實。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對於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對於增進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邊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0月27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156米蓄水目標比初步設計提前一年宣告實現,三峽工程由圍堰擋水發電期正式轉入水庫初期運行期,其防洪、發電、通航三大功能開始全面發揮。

  經過六年來的夯實基礎,“加快發展”成為西部大開發面臨的突出任務,西部大開發鼓點漸密。根據新制定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重點地區優先開發、特色優勢産業加快發展”被放在相當突出的位置上。

  “西部地區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爭取重點地區和重點産業的發展達到新水平。”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説。

  綜合考慮西部地區資源特點、産業基礎、支撐條件,國家將力爭經過“十一五”及更長一段時期的努力,使西部地區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産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製造、高技術産業、旅遊與文化産業六類特色優勢産業得到較快發展。

  對西部地區有可能加快發展的重點區域,國家將採取不同的方式推進加快發展。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環北部灣經濟區等西部有實力的地區被確定為率先發展的重點。此外,中心城市及城市圈、重要資源富集地區、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加快發展的重點地區。

  基於西部地區在保障我國生態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國家將處理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形成。“十一五”規劃綱要劃定的我國22個限制開發地區,西部佔17個,包括三江源、四川若爾蓋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在內的西部這些地區將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

  西部大開發將堅持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積極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環境安全體系,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等。對限制開發區域,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地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産業。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西部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段應碧説:“從西部省份調研回來,我感覺西部地區依然是全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最困難的地區,西部大開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鏈結
· 西部文化産業博覽會盡顯民俗風情
· 西部地區近20萬名農村中小學輟學學生重返課堂
· 教育部:247個西部攻堅縣實現“兩基” 成效顯著
· 新疆庫車成我國西部新油城 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 我國啟動東北和西部地區人才資源能力建設項目
· 《西部•希望》攝影展在中國科技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