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武漢搭建多種形式溝通平臺 堅持為民辦實事制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3日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武漢市把每年為民辦10件實事工作制度化,並以此為載體,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不斷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在統籌兼顧各方群眾利益、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為民辦實事是武漢市多年來堅持的一項工作,近年來形成制度。從2003年起,每年選取10件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實事,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當年必須完成的目標任務,向全市人民報告並接受監督。武漢市市長李憲生説:“堅持每年為民辦10件實事制度,就是真正把群眾的呼聲當作履行職責的第一信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妥善處理社會矛盾。”

    ——建立利益協調機制。他們把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交由群眾自己討論決定,政府部門“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既牢牢把握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又兼顧特殊群體的切身利益。在解決噪聲、油煙擾民等問題上,武漢市都採取開居民聽證會的辦法。

    ——建立訴求表達機制。在每年選擇10件實事項目時,武漢市都要召開部門協調會、市民座談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座談會,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同時還通過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廣泛徵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目前,10件實事的徵集活動已經成為市民反映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成為政府部門收集民情、傾聽民意、吸收民智的重要平臺,最終10件實事在人民代表大會上由人民代表做出抉擇。辦好這些實事的過程,既是政府為民解難事的過程,也是對群眾的組織發動過程,從2003年至今的40件實事,基本上都是在政府主導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群策群力完成的。

    ——建立矛盾調處機制。武漢市把社區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抓手,通過“四進社區”建立化解矛盾的通暢渠道,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他們開展以就業和社會保障、城市建設和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服務“四進社區”活動,不僅改善了社區環境,而且社區專幹在居民有突發事情、家庭糾紛時必到,為優撫對象、殘疾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為居民提供日常便民利民服務,為社區內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建立了通暢的矛盾化解渠道。

    ——建立權益保障機制。武漢市在辦實事的過程中,既堅持“普惠”,又堅持“濟困”;既努力滿足市民需求,又認真維護農民利益;既切實維護本地居民利益,又統籌兼顧外來人口的關切。對於外來務工人員、城市生活困難群體、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給予特別的關注,確保在市民普遍受惠的基礎上保障特殊群體的權益。

 
 
 相關鏈結
· 武漢市推出電子産品消費示範合同
· 武漢市發現含有違禁成分的多寶魚
· 武漢將投資18億元解決200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
· 武漢市多項措施保障進城農民工享受市民待遇
· 武漢鋼鐵與恩施州簽訂開發鐵礦資源戰略合作協議
· 武漢實施農民工“素質進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