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入世五週年:中資商業在“貼身戰”中迅速崛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雷敏)今年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週年,回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不少業內人士曾預測,外資的大舉進入會對國內相關弱勢産業造成巨大衝擊,商業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5年已過,中國商業領域對外開放現狀究竟如何?“小字輩”的中國零售業是否已具備與國外零售“巨頭”分庭抗衡的實力?

    外資商企推進提速

    三年的過渡期後,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取消外商投資零售領域在地域、數量、股權比例等方面的限制。2005年,中國分銷領域轉型基本完成。目前,外資商業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在3%左右,且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首先外資商業企業進入速度明顯加快。2005年,商務部共批准1027家外商投資商業企業,是1992年到2004年12年期間國家批准外資商業投資企業總數的3倍左右。

    此外,外商獨資經營的趨勢日益明顯。2005年新批外資零售企業中,外商獨資企業124家,佔63%。已經以合資方式進入我國的外資企業,也在調整股權結構,向獨家經營努力。

    如今,世界零售50強中的沃爾瑪、家樂福等數十家零售巨頭都已進入中國。截至2005年底,沃爾瑪在中國內地的店舖已達56家;家樂福在中國內地的店舖總數為70家。並且,外資零售企業正從一線城市,向二線、三線城市延伸。

    業內人士指出,外國零售商的加入在給本地企業帶來競爭的同時,也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從而給老百姓帶來方便和實惠。

    中資商企長袖善舞

    對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零售業帶來的影響,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這樣評價:“雖然受到一些衝擊,但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

    面對國際零售大鱷,在資金、規模、技術、管理等方面落後的情況下,我國零售企業選擇了重組、並購等擴張方式,一批龍頭企業迅速崛起。

    2003年4月24日,由一百、華聯、友誼和物資集團四家大型企業歸併整合而成的上海百聯(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

    新組建的百聯集團總資産超過280億元,甫一齣世,即成為中國零售業之首。在商務部發佈的2006年上半年國內連鎖企業前30強中,上海百聯集團以383.7億元銷售額的業績蟬聯第一,而國內電器連鎖巨頭國美、蘇寧則分別以303億元、289億元的銷售業績繼續穩居第二、第三位。

    商務部的統計顯示,零售百強企業前十位中的內資企業,在2005年發生的收購活動多達10次以上;零售百強企業中的家電企業,50%採用了並購手段。

    在單個企業壯大的同時,全行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張。數據顯示,全國前30家連鎖企業2006年上半年銷售額達2750.9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5%。

    打造本土“商業航母”

    雖然沒有出現預想中“狼來了”的景象,但專家也指出,目前我國流通領域産業集中度明顯偏低,市場缺乏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國內商業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銷售能力、還是在營銷技術、管理方式上,都與跨國商業企業有很大差距,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還是“中小企業”。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與國際企業相比,國內零售企業需要苦練“內功”:一是從進銷分離升級為商品經營與營運管理的協調分工;二是通過分業態管理,保證規模經營的質量;三是合理制定基本考核指標,保障組織機能協調有效。

    為打造本土“商業航母”,2004年6月份,商務部頒布《流通業改革發展綱要》,提出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的階段性目標,即在2007年有1家至2家內貿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在2010年有2家至4家內貿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商務部同時提出,要在5年至8年內培育出15家至20家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産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初步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商業領域將崛起一批大型的中資流通集團。

 
 
 相關鏈結
· 對全球WTO專家調查顯示中國“入世”五年表現優良
· 中資銀行走進創新"新時代"與外資銀行"互有你我"
· 保監會談保險業經驗與挑戰:開放是把“雙刃劍”
· 入世五年中國外貿規模擴大兩倍多
·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五週年紀念日平靜度過
· 中國入世5週年標誌中國進入全面對外開放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