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下跌,促進調整豬群
“去年我場有270頭母豬,目前達330頭,而且經過優勝劣汰,全都是良種母豬。”日前,江西省上高縣野市鄉接官村國林豬場,場長黃豆林如數家珍地説起自己的“養豬經”,“去年8月以來生豬價格跌幅較大、市場低迷是壞事,但為我們養豬大戶調整良種豬結構提供了機遇。去年我場出欄近2000頭,今年預計出欄4000頭。下半年價格肯定會繼續上漲,今年估計賺個20來萬吧。”
“去年生豬價格跌到每斤3.2元左右時,每頭母豬的價格只有行情好時的一半,種豬的價格更是從近5000元跌至1000元左右。抓住這個時機,我們及時進行‘填欄補欄’(淘汰老齡的品質不高的母豬和種豬),所以全村的生豬數不降反升,去年出欄生豬2.8萬頭,今年目前存欄數達3萬頭。”接官村黨支部書記聶自根解釋説。
“前段時間,周邊省份發生豬疫情,幸虧有省市縣政府鼎力支持、廣大畜牧業科技人員手把手教我們科學養豬積累的經驗。不然,我們早就垮了。”聶自根補充道。
接官村327戶農戶中有287戶是養豬專業戶,該村推行生態小區規模養豬,打下了抗疫病良好基礎。按聶自根的話説,具體的做法是“四統四分”,即統一消毒、統一防疫、統一引種、統一規劃與銷售;分戶投入、分戶建欄、分戶飼養、分戶經營。
該村還推行“豬—沼—漁”生態養殖模式,在8000平方米的國林豬場旁,有一個水面面積達6畝的魚塘,在豬場與魚塘之間有一個發酵池,豬糞集中起來發酵一週後用來作魚的飼料。“除了養豬的收入,一年可收1萬多斤魚呢。”黃豆林笑呵呵地説。
據江西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蘭永清介紹,這種生態養豬模式在江西非常普遍,全省大中型養殖場建造沼氣池323處,實施“豬—沼—果”的果園面積比重達到30%以上,與沼氣、果業結合的畜禽養殖戶30余萬戶。初步形成了贛南、贛東以“豬—沼—果”為主,贛中以“豬—沼—菜”、“豬—沼—糧”為主,贛北以“豬—沼—漁”、“豬—珠”共養為主的格局。“這種生態養豬模式不僅預防疫病,有利環保,而且降低成本,深受養豬專業戶歡迎,非常有前景。”上高縣牲畜水産局局長漆國平説。
市場低迷,政府伸出援手
“生豬行情不好時之所以敢反彈琵琶,是因為從省裏到縣裏在防疫、資金、信息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上高縣敖陽街道養豬專業戶晏友然養豬6年。目前,他的養豬場存欄800余頭,母豬40頭,最近又投資10多萬元建了一個新的養豬場。
據蘭永清介紹,上高、東鄉、新幹、宜豐等縣生豬小區建設非常普遍,小區生豬出欄佔當地生豬出欄量30%以上。今年上半年,江西省新增50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40多個,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大中型養豬場達到590多個,其中萬頭豬場149個。全省規模養豬比重達51.8%。全省原種豬場和一級擴繁場的種豬存欄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了約8%。
去年8月以來,全國生豬價格下跌。江西省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養豬戶的利益。省財政列支專項資金,作為生豬良種補貼,用於補貼省級原種場種豬選育,種豬每頭補貼200元;市、縣兩級財政也應安排專項資金,作為本地種豬擴繁場的良種補貼。比如上高縣對於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養豬戶,每頭獎勵10元。
防疫情,千名科技人員進場入戶
“養豬大戶最怕疫情,嚴重時像雪崩一樣,擋都擋不住。”聶自根説,“現在我們再也不怕了,千名科技工作者進場入戶及時解決了我們遇到的急難問題。”
江西省牲畜獸醫局開展千名科技人員進場入戶行動,採取上下聯動、一對一對接的方式,根據養豬戶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各種養殖和疫病防治等服務,將技術、信息直接送到養豬戶手中。整個活動已發放技術資料10萬餘冊,上半年接受培訓的養豬戶和專業戶2萬多家(戶)。
記者來到上高縣泗溪鎮動物防疫檢疫站採訪時,站長胡貽奈正忙著整理全鎮生豬打防疫針的資料。這個9名工作人員的基層防疫站,8人負責搞防疫和技術推廣,1人在定點屠宰場搞檢疫。該鎮175個自然村近4萬人,今年生豬存欄12萬頭。
“制定和推廣生豬口蹄疫、豬瘟、鏈球菌、丹肺二聯苗及種豬細小病毒等免疫程序,生豬免疫注射堅持一年四季普防與平時補針相結合的防疫方針。”説起日常工作,胡貽奈像背口訣一樣嫻熟。
“我們養的每頭豬都挂有耳標,上面詳細註明産地和防疫記錄。豬無論銷往全國哪個地方,萬一齣了什麼問題,可以溯源到産地,追查到養豬戶。”上高縣牲畜水産局局長漆國平拍著胸脯説。(記者 任江華)
延伸閱讀
機構不健全,防疫花大錢;防疫不到位,農民掉眼淚
動物衛生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機構不健全,防疫花大錢;防疫不到位,農民掉眼淚”。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亮點,而基層公益性服務弱化,設施落後,人員流失,基層動物防疫等支撐體系嚴重“超載”,制約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動物衛生監督工作得到加強。1998年,農業部開始在全國23個省份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截至目前,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總計投入建設資金16.48億元,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疫病控制、檢疫監督和疫情監測等體系,較好地控制了口蹄疫、禽流感、豬瘟、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為進一步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提高動物衛生監管水平奠定了基礎。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畜禽産品出口量已佔全國出口總量的60%。與此同時,各地建立了産地檢疫、出欄報檢、屠宰檢疫以及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等制度,有效防止了動物疫病發生和跨區域傳播。
然而,基層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仍然跟不上畜牧業發展的需要。我國主要畜禽飼養總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近一半的豬、18%的禽、近10%的牛和23%的羊飼養在我國。2005年,我國畜牧業總産值突破1.3萬億元,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收入超過600元。而我國許多地方飼養方式落後、活畜交易和跨區域活畜調運十分頻繁,加大了動物防疫難度。目前,全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動物防疫體系力量薄弱,“集中免疫靠突擊,平時免疫幹著急”,影響動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記者張毅、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