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不斷改善投資環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收外資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5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6766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世界500強企業約480家在華投資。

    吸收外資有力支持了國內經濟建設。“十五”時期,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2861億美元,是“九五”期間的1.34倍;外商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約8.5%;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約30%,工業增加值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1年的24.57%增至2005年的28.57%。

    吸收外資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截至2006年11月底,外商投資在華設立的各類研發機構超過800個,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調查,我國已經成為跨國公司設立研發中心的首選地。“十五”期間,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增長3.7倍,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高新科技産品出口由2001年的378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1920億美元,增長了5倍,佔同期全國高科技産品出口總值的86.2%。高新技術産業在外資總量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了我國在一些高新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外商投資企業技術溢出效應顯著,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吸收外資加深了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外商投資帶動了全球生産鏈條向中國的快速延伸,使我國能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十五”期間,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工業産值的比重高達44.9%;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年均增長34%,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5.1%,2OO5年當年達58.5%。

    吸收外資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截至2005年底,現存註冊的28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500萬人,佔全國城鎮從業人口的比重超過10%。

    吸收外資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十五”時期,僅稅收一項,佔全國企業總數約3%的外商投資企業上繳稅收22384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約22%。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稅收額佔全國稅收總額近21%,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吸收外資還促進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的建立,推動了思想與觀念的更新,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隨著綜合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自1991年起,已連續15年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首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調查,2006至2008年,我國仍將是對跨國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國家。

    對外開放水平已邁上新臺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五年以來,中國遵守世貿規則、履行入世承諾,適時改革和調整經濟體制,平均關稅水平已由入世前的15.3%下降為目前的9.9%。國內各行業,尤其是服務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在WTO分類的160多個服務部門中,中國做出承諾的有100個,佔62.5%,接近於WTO發達成員平均水平。2005年,我國平均單項合同外資達429萬美元,比2001年的265萬美元提高了61.9%,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80家來華投資,比2001年增加了100余家。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在過去10年中,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人均豬牛羊肉消費量分別增長21%和51%,水産品消費量增長37%和46%,住房面積增長超過了40%,中國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電冰箱和手機消費國。預計到2010年,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將超過4萬億美元,當年進口將超過1萬億美元。國內生産總值從開放初期的1400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2萬億美元,年均增長9.6%,到2010年中國GDP和人均GDP將分別達到3.3萬億美元和2400美元。

    人力資源豐富。到2010年,我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8.3億人,城鎮新增勞動力供給5000萬人,每年新增400到500萬大學畢業生,為全社會培養和提供大量的各層次的高素質人才。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中國鐵路總營運里程突破7萬公里,居亞洲第一,港口吞吐量超過48億噸,居世界之首,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到4萬公里。中國已擁有3.9億個手機用戶,互聯網用戶超過1.1億,為吸引全球跨國投資提供了良好基礎設施條件。

    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為履行中國入世承諾,共清理並修訂了涉外經濟法律法規文件約3000件,已形成了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外商投資法律體系,所有涉及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均通過政府公告、網絡等公開渠道對外公佈,大大提高了政策透明度。

    行政環境進一步優化。各級政府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範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制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攤派等現象,行政效率得到較大提高,努力營造公平、公正、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吸收外資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流動的國際化和生産活動的全球化,服務貿易、服務外包、高附加值的高端製造環節的轉移,已成為新一輪世界産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傳統製造業轉移也向縱深發展,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和本地化趨勢明顯。當前,我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絡日益緊密,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互動明顯增強,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新趨勢,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應不斷改善綜合投資環境,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努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和進口國,也是全球第三大引資國。我們將繼續嚴格履行入世承諾,結合國際産業轉移趨勢和國內經濟發展狀況,積極穩妥地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適當放寬部分行業準入條件,引導外資投向附加值高的金融、物流、連鎖、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外包産業的發展。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實改善投資環境。更加注重改善投資環境,依法保護境內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繼續完善對外開放的法律政策體系,在符合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的基礎上,規範市場運行秩序,健全市場信用體系,形成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認真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進一步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加大打擊各種侵權行為的力度,樹立對外開放的良好國際形象,以更加完善的綜合投資環境吸引外商投資。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結構,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産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節能環保産業,鼓勵外商投資發展循環經濟;改善外商投資佈局,繼續發揮特殊經濟區域的窗口示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區域互動機制,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産業轉移,深化分工合作。

 
 
 相關鏈結
· 廣東經濟2006年以來工業結構趨“重”化明顯加強
· 第五次中日經濟夥伴關係磋商舉行 達成廣泛共識
· 第二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建設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
· 賈慶林會見非公經濟“優秀建設者”表彰大會代表
· 信息産業部部長會見日本經濟産業省大臣甘利明
· 信息産業部與四川省簽署協議共建“創新型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