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06:孔子學院成為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0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吳晶、呂諾)過去一年持續攀升的“漢語熱”令中國主管漢語推廣的官員感到“震撼”: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 “孔子學院”在海外誕生。

    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在京召開,向全球25所“孔子學院”授牌。至今,“孔子學院”已發展到123所,覆蓋49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合作舉辦“孔子學院”的申請仍然源源不斷。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許琳説:“海外通過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需求十分迫切。‘孔子學院’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

    據統計:2003年,美國有200所中小學校開設中文課,2006年增長3倍;2004年,中國派出69個對外漢語教師,2006年應需求派出1000名志願者和1000名教師;2005年,海外有近3萬人參加漢語考試,2006年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學習漢語者超過3000萬人。

    在令人鼓舞的數字背後,許琳同時也感到壓力:“孔子學院”供不應求,對外漢語教師、漢語教材編寫仍然嚴重不足,對外漢語教學思路亟待扭轉。

    據統計,目前現有1000多種對外漢語教材,但易於外國人學習的並不多,有很多外國人不理解的內容。例如,教材中編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外國人大多會覺得搬個家不就解決問題了;英語國家通常説“我”,而漢語由於中國人性格內斂而多數説“我們”;新加坡人認為廁所的“廁”字讀音很難,在華文教育中用“衛生間”或“洗手間”取代了“廁所”。

    蜚聲海外的中國文化學者余光中、余秋雨等都曾呼籲:漢語應該走向國際化,對外漢語教學應該與時俱進、逐步簡化,打破曲高和寡的局面。

    許琳指出,對外漢語教學面臨的真正困難是不能貼近外國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目前中國正在採取向外招標、中外合編的辦法,加緊編纂國別教材。在教學方法上打破過去的“語法帶路”,讓外國學習者先培養語感;中國也在改革對外漢語教學人才培養體系,將教程從先教漢語轉為先教外語,讓未來的對外漢語教學者在增加駐在國認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學習。

    中國20年前開始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留學生大量來華,對外漢語工作逐步得到重視。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很多對中國感興趣的國家向中方提出辦學的邀請。中國借鑒德國建立歌德學院、西班牙建立塞萬提斯學院的經驗,以2500年前的智者孔子的名字命名漢語推廣機構。

    目前,“孔子學院”由中外教學機構合辦。許琳指出,這種合作形式不僅有利於漢語言文化的推廣,還間接推動了中國學校的教育改革。不少中國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開始通過友好城市的渠道積極參與海外“孔子學院”建設,簽訂語言教學交流協議。

    “孔子學院”已成為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根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的規劃:到2010年全球建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就在不久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中國文化節,在每個教學樓前懸挂一盞大紅燈籠。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國人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悅。不少人表現出對學習中國文化和語言的濃厚興趣。

    “國家強則文化盛,國家強則語言強。”許琳説。

 
 
 相關鏈結
· 俄羅斯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遠東國立大學掛牌成立
· 國家漢辦與英、德等國院校簽署建設孔子學院協議
· 孔子學院大會7月6日在京召開 陳至立出席並致辭
·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肯尼亞會見內羅畢孔子學院師生
· 中德兩國大學共建的德國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成立
· 陳至立為拉美首家孔子學院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