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5年轉移農牧民40多萬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27日電(記者丁銘)記者近日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採訪發現,這裡偏僻鄉村人口越來越少,而城鎮人口卻日益增多。當地人説,這是鄂爾多斯市大規模轉移農牧民的結果。

    地處黃土高原的鄂爾多斯市是我國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之一,全市總面積8.68萬平方公里,其中毛烏素、庫布齊兩大沙漠和丘陵溝壑、乾旱硬梁地區各佔總面積的48%,真正宜農、宜居的土地只有4%,“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災害連年”是這裡農業環境的寫照。

    由於生存環境所限,這裡的農牧民居住非常分散,每平方公里僅有17.2人。全市有建制的鎮61個,鎮區平均人口不足萬人,最小的一個鎮鎮區人口只有162人。

    為了改善農牧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鄂爾多斯市于6年前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大量分散的農牧民從原來的村子裏轉移出來,一部分遷移到宜農、宜居的沿河流域,繼續從事農牧業生産;一部分遷移到城鎮中,幫助他們建新居,把他們的身份置換成居民,再通過技能培訓,推薦到城鎮裏的二三産業中就業。

    鄂爾多斯市發改委主任潘志峰告訴記者,鄂爾多斯市2000年的農牧區人口為93萬人,目前從事第一産業的農牧民只有50萬人左右,短短6年時間,轉移出來40多萬人。

    記者了解到,大遷移使鄂爾多斯市農牧民的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600多元,比2000年增加了2100多元。目前,全市47.6%的行政村通了自來水,85.5%的村通了電話,98%的村通了汽車,97.7%的村通了電。

    潘志峰説,鄂爾多斯農牧民的大遷移、大集中,推動了生産佈局的調整和生産方式的改變,使草場得到休養生息。6年間累計治理生態面積達1724.3萬畝,全市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

    據鄂爾多斯市副市長白玉嶺介紹,農牧民之所以能夠大量轉移,主要得益於“大煤田、大煤電、大化工、大循環”四大産業對全市經濟的拉動,快速發展的經濟加速了城鎮化進程,為農牧民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目前,鄂爾多斯市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

 
 
 相關鏈結
· 新疆:全區農牧民已連續三年人均增收在200元以上
· 鄂爾多斯“以煤哺農”讓23萬多戶農牧民不受凍
· 內蒙古自治區今年將解決60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
· 2006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353元 增長10%
· 內蒙古多措並舉破解農牧民飲水、燒柴、看病難題
· 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