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記者 毛曉梅)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今年也不例外。
近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範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仲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保監會財産保險監管部主任郭左踐認為:“這次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提出的要求更全面,政策更明確了。不僅從承保環節要求各級財政對參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扶持廣大農民買得起保險;而且從風險轉移分攤環節要求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用市場化手段抵禦和化解農業巨災風險。這為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指明了方向,並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據悉,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我國應“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選擇部分産品和部分地區率先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試點範圍,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則強調“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
正是在上述政策指導下,2004年,保監會啟動了農業保險試點。按照“總體規劃、階段部署、抓好試點、逐步推進”的工作方針,保監會一方面在上海、吉林、黑龍江先後批設了安信、安華和陽光3家不同經營模式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江蘇、四川、遼寧、新疆等省份開展了保險公司與政府聯辦、為政府代辦以及保險公司自營等多種形式的農險試點。2005年,寧夏、內蒙古、湖北、雲南、北京、黑龍江、四川等地部分縣市相繼開展和深化了農險試點,當年全國農險保費收入7.29億元,同比增長84.26%,首次扭轉了1994年以來農險逐年萎縮的局面。目前我國近90%的省份都已嘗試農業保險業務。2006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8.5億元,為“三農”提供的風險保障達733億元。
農業保險的推進,給農民撐起了“保護傘”。2006年夏,颱風“碧利斯”席捲華東沿海,上海市奉賢區種植西瓜的農戶損失慘重。好在755戶瓜農上過保險,颱風過後沒幾天,瓜農們就收到了保險公司送來的55萬多元賠款。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有關統計顯示,近10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約有3億畝農作物受災,2億多農村人口受到災害影響。而在災害面前,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很差。沒有農業保險的庇護,常常是“一次重災,即刻返貧”“一年受災,三年難翻身”。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已成為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的重要內容之一。
“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將有實質性突破。”保監會財産保險監管部主任郭左踐表示,“過去沒有中央財政支持,各地的試點主要由地方財政支持,今年中央財政有望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配套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