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幾位市民在廣州一個公園內休憩。 新華社記者 壯錦 攝
1月22日,來廣州參加市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的陳建華代表對記者大發感慨:過去從化的代表、委員來廣州開會,總感到喉嚨癢癢得很不舒服,分組討論時連窗都不敢開,大會一閉幕就馬上往回趕。如今感覺不一樣了,廣州的空氣變清新了,許多代表都到珠江邊照相、乘船夜遊珠江。
記者近日還遇到一位來自東北的民營企業家,9年前他嫌珠江水臭,將三面望江的樓房低價賣掉了。如今他又返回來,不惜高價買了一套臨江複式房。他説,現在的珠江不但不臭,而且越變越漂亮了。
的確,廣州通過8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城市環境面貌“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的目標,正向2010年大變目標邁進。廣州先後榮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迪拜)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並獲得了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的主辦權。2006年11月20日,廣州市創模工作通過了國家考核驗收,成為目前我國成功創模城市中經濟總量最大、建成區域面積最大、工業企業最多、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城市。
廣州作為我國改革開放試驗區的中心城市和窗口,近年來緊緊抓住全球産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但由此也造成人口高度密集、污染物排放總量增長、環境污染歷史欠賬多的問題,給廣州發展與形象帶來了壓力和負面影響。
然而,廣州正是以“不道海角天涯遠,但肯搖鞭有到時”之精神,通過2880天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創模目標。張廣寧市長強調,實現這一目標得益於廣州市委、市政府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一手著力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一手著力抓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廣州。
在創模過程中,廣州建立健全了獨具特色的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高效工作機制。在談到市領導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時,廣州市環保局局長丁紅都幽默地告訴記者:市長就是第一“環保局長”,主要領導親自挂帥,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區、縣級市主要領導均為創模領導小組成員,通過實施《廣州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總體方案》的15個行動計劃、118個工程項目和1000多項具體工作,保障了創模工作的高效運轉。
廣州以“南拓、北優、東進、西聯”和“中調”的城市發展戰略為指導,按照“先做好生態環境規劃和路網規劃,後修編、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的思路,在全國率先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突出把城市長遠規劃分解為城市用地、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綜合交通三大規劃,並編制《廣州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和産業發展等151個專項系列規劃,從而推動廣州從“山水城市”的傳統生態格局向“山、水、城、田、海”的生態新格局躍升,為廣州建設生態城市開闢了廣闊空間。
公眾參與是“上下聯動”的重要內容。廣州市不是為了創模而創模,而是通過創模這一有效載體呼喚全民的環保意識,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強大環保合力。廣州市通過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農村小康環保示範村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全民參與的廣泛性。同時,還通過建立以環境問題110聯動服務制度、新聞輿論監督、市長接待日、環保局長接待日、按期公佈城市環境狀況、環評公告等公眾參與制度,有效疏通了人民群眾反映環保問題、參與環保工作的渠道,解決了一大批環境污染、擾民問題。據統計,廣州創模以來,累計投入700多億元資金用於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從28.5%提高到71.3%,所有大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都進行了脫磷除氮深度處理,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同時採用高新技術建設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裝置、醫療廢物處理系統、污泥處理系統等。據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考核驗收組民意調查顯示,廣州市民對市政府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的滿意率和對環境質量狀況的滿意率均超過95%。
廣州創模工作的另一個經驗是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據統計,“十五”以來,廣州經濟以年均13.7%的速度持續、快速、穩步發展,尤其是近3年來,廣州地區生産總值從4000億元、5000億元上升到6000億元,比2002年增長71.2%,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超1萬美元。難能可貴的是,廣州無論是GDP還是工業總産值在每年遞增1000億元以上的情況下,其能耗、排污不但沒有增加,相反逐年下降。相比2003年,2006年廣州工業總産值突破8000億元,而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減少了24%左右,萬元GDP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5.3千克下降到2.9千克以下,下降62%。工業煙塵和粉塵排放量下降67%,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減少42%,全市萬元GDP能耗從2000年的0.9噸標準煤降至2006年的0.75噸標準煤,能耗指標在大城市中居先進水平。
廣州以創模為契機,大力實施工業戰略轉移和老城區産業“退二進三”計劃,全面優化城市發展佈局和産業結構,使經濟增長的內在質量和發展空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廣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基礎。據了解,廣州在創模過程中,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等手段,把不適宜在中心城區發展的、不利於安全生産、影響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的企業,以新面貌、新機制、新工藝調整到工業園區。廣州創模以來,關閉、停産、搬遷了147家高能耗、重污染、嚴重擾民的大型工業企業,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工業、商業、居民交互混雜的狀況。如西部城區的廣州水泥廠是家典型重污染企業,廣州市政府不惜投資10億元,于2005年將廣州水泥廠實施環保搬遷,使長期困擾西部城區市民生活的污染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而按高起點、高標準環保搬遷的水泥廠其粉塵排放量減少了84%,平均每噸水泥熟料相應的粉塵排放量僅為原廠的7.1%,相當於歐洲排放標準的一半。
廣州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發展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優勢産業,在優化産業與節能降耗中提升能源利用效益,走出了一條投入少、産出高,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如1999年建成的廣州本田轎車黃埔廠,投資3000萬元建設排污利用裝置,其全年排污回收再用的水達17.1萬噸,相當1600戶居民的全年用水量,總排污利用60%。而于2000年9月在增城建成的第二廠,其排污利用達100%,完全達到了“零排放”,全廠無排污口,實現了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目標。2005年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僅向國家納稅就達42.09億元。(鄧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