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0日,雲南省玉溪市。
面對該省180多位工會經審幹部,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江巴吉才擲地有聲地表示:“我作為省總主席,在這裡鄭重表個態,希望省總經審會依法認真履行審查監督職責,大膽開展審查審計監督工作,我們一定虛心接受監督,也一定經得起監督,做好表率。”
江巴吉才的表態透露了一個重大信息:包括他在內的所有省總領導業已進入了工會經審會的監督、審查視野。
省總紀檢組長、經審會主任陳欣生告訴記者,從2002年12月本屆經審會組建以來,該省工會已經基本構建了一個完整有效的工會經費審查監督體系。工會所有領導幹部工作變動必須進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在雲南已經成為一項基本制度,“去年黨組某領導工作變動,我們對他也進行了審計,並正式提交了審計報告。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陳欣生説。
省總常務副主席盧正國一再強調,工會經費來源於職工的勞動成果,是職工的血汗錢,是工會開展活動的物質基礎,對它使用管理的好壞直接涉及工會的品牌、聲譽和生命。
陳欣生告訴記者:“國家賦予了工會監督審計這筆經費的權力,這更加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我們的信任。”從經費審查這個角度,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緩。
2002年12月,省總第九屆經費審查委員會選舉産生。省總經審會委員從上屆的11人增加到19人,增設了由7名常委組成的常委會,該省縣以上工會基本建立健全了經審會、經審辦、工會經費審計組、經審工作互助組,構成了4級工會經審組織網絡體系。該省16個州市、30個産業廳局(公司)建立了經審辦。“這些組織機構建立後,本屆經審會之前只有省總和昆明市總有經審辦的現象不復存在。”經審會副主任張岩説。
一張覆蓋全省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大網編織就緒。
“光有組織這張網還不行,還得轉變工作理念。”陳欣生説。
這個轉變體現在:由具體事務轉向抓大事、謀全局、當高參;由被動型轉向主動服務、超前謀劃;由單一監督轉向監督服務並重;由賬項審計轉向管理審計,審計重點由糾錯查弊轉向完善財務內控制度。“疏”、“堵”並用,“防範勝於糾正,監督寓于服務,整改優於查處。”此外先後有28項各種制度陸續出臺實施,保證了經審組織履行監督職責得以落實。
工會經審工作量大、專業審計人員不足是省總經審會頗為頭疼的事兒。陳欣生想到了“借外腦”的主意。一些縣一級的審計局長被聘為工會經審會的委員;通過培訓考試,該省聘用了500多人充實工會經審工作。有了組織有了制度有了人,經審會就把審計監督的範圍擴展到工會經濟工作的全過程裏,領導離任、基建改擴建工程等,無一不在經審會的關注中。在對30個基建維修改造工程等項目的審計工作中,審計金額692.4萬元,核減金額102.9萬元,核減率14.86%。
經審會審計監督出效益、出廉潔集中體現在2005年11月竣工使用的省總辦公大樓上。
省總辦公大樓在建設項目立項、開工、結算等整個過程中被全程審計監督,審計金額達2402.15萬元,通過審計監督,使工程造價降低了約200萬元。工程結算審計,又核減了179.84萬元。現在該省工會所有的建設項目無論大小,均無一例外地要接受經審會的全程審計監督,陳欣生説:“通過審計節約了一些資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全省工會近年大大小小竣工了不少建設項目,我們沒有接到一封舉報信。審計促廉還樹立了工會形象,保護了一批幹部。” (記者陳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