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汪恕誠: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姚潤豐)3月22日是第15個“世界水日”,也是第20個“中國水周”的第一天,我國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的主題是“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水利部部長汪恕誠2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必須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使我國水利發展真正轉入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軌道。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汪恕誠説,長期以來,我們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卻忽略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注重水資源開發利用,卻沒有同等重視節約和保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水環境過度破壞現象較為嚴重。

    “我國缺水問題一直存在,越來越突出。”汪恕誠説,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20年來,全國地表水資源量和水資源總量變化不大,但南方地區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減少明顯,其中以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區最為顯著,地表水資源量減少17%,水資源總量減少12%,其中海河區地表水資源量減少41%、水資源總量減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從週期性的水資源短缺轉變成絕對性短缺。

    對此,汪恕誠表示,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威脅我國未來水環境安全的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強化水資源稀缺和節約意識。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節水運行機制。

    “建立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其意義和深遠影響不亞於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汪恕誠坦言。

    水是生命之源,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汪恕誠介紹,目前,我國水旱災害綜合防禦體系還不完善,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50%,大部分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嚴重,農業還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近40%的水庫病險問題嚴重;一些城市水源地被污染,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農村水庫移民生産生活條件普遍較差,近一半的農村水庫移民屬於絕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

    “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全面落實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要求。”他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調整中央水利投資結構,抓好直接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推進灌區兩改一提高、落實水庫移民政策法規”這四件大事。

    根據水利部的部署,2007年,中央將投資60億元左右加快治淮工程建設,安排中央資金64億元,解決320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投資20億元深化灌區“兩改一提高”,即通過灌區節水技術改造和用水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此外,力爭確保中央每年安排投資50億元,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

不盡思緒為水憂
——寫在“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來臨之際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姚潤豐)幾乎不敢去談身邊的水,只因這個話題太過沉重。當3月22日第15個“世界水日”和第20個“中國水周”來臨之際,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和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水資源短缺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貧水國無法回避的世紀挑戰。

    “水危機”困擾大江南北

    儘管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長江和黃河依然奔流不息,儘管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興建了水庫8萬多座,總蓄水能力達5000億立方米,加上無數引水、抽水設施,使全國供水規模從1000億立方米增長到5800億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國卻不得不面對被聯合國認定為“水資源緊缺國家”的現實。

    “水多了,水少了,水臟了,水渾了”這是目前我國水利部門不得不面臨的“四大難題”。水多:洪澇災害仍是部分地區發展的心腹大患。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發生大洪水。水少: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較多,造成了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臟:水環境污染等。水渾: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包括沙塵暴問題。

    資料顯示,我國擁有的淡水資源總量低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我國水資源整體分佈特點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全國年降水量的分佈由東南的超過300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少於50毫米。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以北)面積佔全國的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6%、耕地佔60%、GDP佔44%,而水資源僅佔19%。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流域耕地佔35%,人口占35%,GDP佔32%,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7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分析認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相當於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倍。而“十五”期間,全國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産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全國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

    經濟發展難以承受水資源承載力之短

    進入3月份以來,南北各地喊“渴”的消息不斷傳來,春耕生産正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制約,“供水危機”的警報頻頻拉響。

    儘管水資源缺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水資源承載能力問題卻認識不足。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表示,在生産和生活領域仍存在嚴重的結構型、生産型和消費型水資源浪費現象,尤其是當前很多地區粗放的增長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業無情地吞噬著日見“瘦弱”的水資源。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很多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論證中幾乎沒有節水內容,一些地區不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盲目、肆意發展,造成了當下有河皆幹、有水皆污的惡果。

    “一方面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汪恕誠説,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産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産量達到2.5至3.0公斤。目前我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35%,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用水工藝比較落後,用水效率較低。我國2004年萬元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國這些先進國家的8倍。“總體來看,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相當於先進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汪恕誠説。

    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用水量的急劇增加,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汪恕誠介紹説,目前北方大多數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超出水資源承載能力。我國淮河、西北部分內陸河流、遼河和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超過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經超過100%,遠遠超過流域允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極限。

    建設節水型社會刻不容緩

    “地球上最後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這句提醒人們節約用水的廣告語,相信許多人都聽説過。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從此節約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計較”?

    地球毫無保留地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但長期以來,人們頭腦裏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導致了每年此時各方對水問題的熱切關注,各種與水有關的話題被無數次地反復提及。但公眾的節水意識仍然不高,造成了長期破壞、浪費水資源的恣意和無度。

    “要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和嚴重的用水浪費現象,必須大力提倡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意義絕不亞於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汪恕誠在很多場合反復提到這樣的觀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近日已正式出臺《“十一五”時期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目標確定,到2010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必須降低20%。

    記者從水利部了解到,一系列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舉措正逐步展開。“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建設10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總結和推廣一批有代表性的試點經驗。原則上每個省區市都建設一到兩個全國試點,以帶動各地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開展。

    與此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通過五大途徑來確保節水型社會取得明顯成效:明晰初始水權;確定水資源宏觀總量與微觀定額兩套指標體系;綜合採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經濟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實現水資源的高效配置;用水戶參與管理。

    “通過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使得各行各業、社會成員受到普遍的約束,需要去節水;通過制度創新,使得全社會能夠獲得制度的收益,願意去節水,使節水成為用水戶自覺、自發的長效行為,而不是僅靠行政推動的權宜之計。”汪恕誠説。

全國學校節水宣傳教育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姚潤豐)在3月22日第15個“世界水日”來臨之際,水利部、教育部和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21日在北京正式啟動全國學校節水宣傳教育系列活動,全面拉開我國學校節水宣傳教育系列活動的帷幕。

    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在啟動儀式上説,從我國的國情、水情來看,在學生群體中廣泛開展節約水資源的宣傳活動尤為重要。面向廣大青少年學生開展節水宣傳教育活動,將資源道德意識納入學生的德育教育範疇,培養他們全新的資源道德觀和自覺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行為,不僅是造就具有良好資源品德、行為習慣的社會公民的需要,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教育部部長助理楊周復表示,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對廣大學生集中開展節水宣傳教育,既有利於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普及性和實效性,又有利於通過學生節水行為和意識的形成,輻射家庭及全社會,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節水意識和自覺節水行為的形成。

    據了解,從2006年起,水利部、教育部和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共同組織了以廣大在校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學校節水宣傳教育系列活動籌備工作,攝製一部學校節水宣傳教育電視片,繪製一套節水知識挂圖,建設命名一批全國節水教育基地,開展一次以節水為主題的漫畫網絡徵集四項活動。目前,各項工作準備就緒,為全面推進學校節水宣傳教育工作提供了基礎條件,為節水宣傳教育走入校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啟動儀式上,水利部、教育部、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還向全國首批節水教育基地授牌,宣佈了“生命之水漫畫精品網絡展”獲獎作品名單,向西部缺水地區的學校代表贈送了《生命之水》學校節水宣傳教育電視片光盤和節水知識挂圖。

[新聞背景]

“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姚潤豐)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鋻於全球淡水資源短缺、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發展迅速。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全世界每天約有200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

 
 
 相關鏈結
· 兩會民生話題:政協委員迫切呼籲保護我國水資源
· 水資源評價顯示: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
· 首個部級水資源與水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 于幼軍:全力做好福蔭子孫後代的水資源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