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農民工子女有學上、沒學籍,影響他們進一步求學—— “流動的花朵”渴望穩定的學籍
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出臺免收借讀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為農民工子女在武漢接受義務教育創造條件。據統計,武漢現有農民工40多萬。去年秋季,該市近300所中小學向10萬多名農民工子女敞開大門,另有100多所民辦簡易學校接納農民工子女約4萬人。“流動的花朵”在武漢接受義務教育已不成問題。
入學問題解決了,新問題開始浮現出來。記者近日在武漢採訪發現,農民工子女隨父母打工遷徙,流動性較大,其學籍管理出現了漏洞。許多農民工子女有學上、沒學籍,影響了他們進一步求學。
政策放開 問題出現
許多學生“有學無籍”
成立於1995年的武漢春苗學校是一所民辦的打工子女學校。該校黃老師説,學校多數學生屬於中途插班,初三畢業班每屆約180名學生,上一屆約2/3沒有學籍,今年這屆約一半沒有學籍。學生大多來自武漢周邊縣市,少數來自外省,他們大都希望在武漢參加中考。武漢市對農民工子女在漢參加中考的政策也很寬鬆,只要辦理轉學手續,取得武漢市學籍即可。去年春苗學校折騰了一個多月,為學生辦轉學手續。
然而讓人頭疼的是,一些學生沒有原始學籍檔案,或者材料不全,問起家長也是一頭霧水。眼看到報考截止日期了,還有20多個學生沒辦好學籍。市、區教育局放寬時限,最後仍有幾個學生缺少相關證明材料等,不得不回原籍參加中考。
據了解,類似“有學無籍、在校不在冊”現象在農民工子女中比較普遍。
多次轉學 流動性大
學生學籍難得妥善保存
黃老師説,主因在於農民工子女流動太頻繁,加上一些打工子女學校自身也是“打遊擊”,雙重不穩定給學籍管理帶來不便。春苗學校是武漢目前唯一有固定校址的打工子女學校,含小學和初中,該校每學期平均流動學生10%,畢業班流動性更大。從小學一年級堅持上到初三的,全校不足30%。也就是説,全校綜合流動率在70%以上。“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那些流動的‘營盤’裏,學生流動性就更大了。”在多次轉學中,一些家長沒意識到學籍的重要性,卷上鋪蓋、帶著孩子就換地方了,等到需用時往往幹著急。
春苗學校初三學生楊海今年14歲,他來自湖北漢川,1歲時隨父母來到武漢。6歲上學,至今共轉了9次學,差不多每年換一個學校,春苗是他上的第二所中學。初三上學期就開始辦理轉學手續,今年3月初才辦妥。該校有一個初三學生此前在武漢精英文武學校上學,等回去辦轉學手續時,學校搬走了,多方打聽還沒找到。
據了解,幾年前武漢一度出現過上百所不規範的民辦打工子女學校,學生根本沒有學籍,即使有也是無效學籍。近些年經過整頓規範,一些“黑戶民辦學校”被依法取締,還有一些民辦學校自己辦不下去了。這樣一來,學生學籍難得妥善保存。此外,近些年農村小學、教學點撤銷、合併比較多,有的將學生學籍檔案轉到了新學校,有的則不知去向。一些在農村入學的孩子回去找原始檔案時,不知從哪下手。
還有一些孩子過去屬於超生對象,在農村老家根本沒上戶口,在當地入學後也沒有註冊學籍。後來隨父母進城,有的連名字都改了,在新學校當然也沒有學籍。據了解,6年前武漢某打工子女學校一個班60多人,約一半來自超生家庭。這些連原籍戶口都沒有的孩子,辦理轉學時最棘手。
“特事特辦”不是長久之計
呼籲建立統一聯網的電子學籍
面對這些難題,武漢市教育主管部門採取了特殊政策,儘量關愛這些“流動的花朵”。只要初中階段在武漢就學,所在學校出具證明,所在區教育主管部門一般就認可,同意辦理學籍。其他無法提供原始學籍檔案的,需要找原籍村委會、原學校及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門出具證明,作為轉學的輔助材料。黃老師説,作為特殊情況區教育局也認可,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需要加以規範。
一些家長也反映,回老家一趟來回路費、吃喝要花幾百元,還影響手頭的生意。折騰幾天最後還不一定能辦成,大人、孩子都受累。個別家長對此很無奈,甚至産生抵觸情緒,嫌麻煩,乾脆不給孩子辦轉學了,導致孩子無法參加中考甚至輟學。
據了解,2003年秋季武漢市開始啟動電子學籍管理,城區實現聯網。只要知道學生的學號,隨時可上網查詢學籍,但目前覆蓋面僅限于武漢市轄區。一些打工子女學校的老師希望,學生入校後就建立電子檔案,像身份證那樣實現全國聯網。學生轉學、升學時,有關部門按照規定及時更新資料。這樣,不管學生流動到哪個學校,隨時可上網辦理相關手續,免去很多麻煩,節約費用,也便於學籍管理。(記者 張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