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周濟: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各地都在發展職業教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記者 吳晶)在當地職業學校的幫助下,陜西農民把原本不值錢的農産品變成了渭北蘋果、臨潼石榴、陜北紅棗等中外馳名的品牌,告別了貧困落後的局面。

    陜西省教育廳助理巡視員穆謙遠在30日召開的2007年全國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積極向各地代表推介本省的經驗。

    穆謙遠説,自2003年以來,陜西省每年有200萬名農民接受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他們經過培訓後創造經濟效益約20億元。全省已有1000多個村創立農業品牌。

    “職業教育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生産方式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長周濟説,“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各地都在發展服務農民的職業教育。”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鮑學軍説,在過去20多年間,浙江省的工業化、城市化不僅帶動了本省三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還吸納了外省1200萬個農村勞動力異地就業。但由於工業化、市場化的迅速發展,農民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不能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

    2001年,浙江省通過部門分工協作、分解培訓任務、加強考核督查等形式,把農民技能培訓作為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省財政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按比例進行適當補助,每年補助經費在3億元左右。

    政府“埋單”讓農民接受免費技能培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村勞動力參與培訓的積極性。2004年到2006年,浙江省累計有500多萬名農民得到了各種途徑的技術培訓。

    鮑學軍指出,針對農村出現的新問題,各地都探索出不同模式:杭州市濱江區政府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首批56名被徵地農民學員中有43人順利拿到了數控車床的中級職業資格證書,並與當地高新企業簽訂用工協議;常山縣政府將專項資金印製成相應面額的培訓券,直接發放到需要培訓的農民手中,讓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項目和時間,促進了培訓基地的質量競爭,使有限的資金髮揮出更好的效益。

    “職業培訓不僅能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還使各地挖掘出不同特色的培訓産業。”鮑學軍説。例如,衢州市針對當地農民外出打工的需要,積極打造保姆、保安、保綠和縫紉技術的勞務培訓品牌;溫州市已發展出農藝、養殖、汽修、印刷等近20個專業和工種。

    眾多農業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源,使農村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2006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335元,列全國第三位,生態農業、休閒農業、有機農業等高效模式層出不窮,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

    國務院研究室去年發佈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達76.4%。周濟表示希望今後各地能夠繼續加大政府資金投入,以“缺什麼培訓什麼”的形式,針對農民就業需求做好職業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