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慶直轄10年:推進新農村建設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3日   來源:經濟日報

    “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大工業與大農業並存、較小範圍的都市較發達地區與較大範圍的農村貧困地區並存”。直轄之初,重慶市有國家級貧困縣12個、市定貧困縣8個。這些地方生産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自然災害頻發。

    特殊的市情決定了扶貧開發在重慶的特殊地位。直轄之初,黨中央、國務院把扶貧開發作為重慶直轄市“四件大事”之一交給重慶。重慶堅持開髮式扶貧總體方針,圍繞“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的總體目標,採取有力措施,全力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摸底調查,落實對象。重慶市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確定了248個扶貧攻堅重點鄉(特困鄉),2414個扶貧攻堅重點村,43.99萬戶特困戶。將特困村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來抓。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村民參與的原則,制定了特困村扶貧開發規劃,建立了貧困戶家庭情況檔案,為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打下了基礎。市領導班子定點抓貧困村的整村推進,每位領導定點聯絡一個貧困村作為整村推進示範村;市級扶貧集團按照“定點到鄉,幫扶到村,惠及到戶“的工作要求,每一個扶貧集團在所幫扶的重點縣,集中抓一至二個整村推進的示範村,每個扶貧集團成員單位幫助一個貧困村。在市級領導和市級部門的帶動下,各區縣領導和部門也紛紛行動,每一位重點縣的黨政主要領導也定點聯絡了整村推進示範村,有力地促進了特困村建設的整體推進。

    幫助特困群體解決困難。2004年,重慶市籌集專項資金1761萬元,對全市最後一批3032戶岩洞、窩棚戶進行了集中搬遷、改造。針對地氟病仍然在少數貧困山區蔓延的問題,採取高山改爐改灶、低山建沼氣池、調整種植結構、加強健康教育等措施,安排專項扶貧資金和市長基金2762.5萬元,在黔江、巫山等7個區縣開展地氟病防治工作,完成了高山中重病區6萬餘農戶的爐灶改造任務。

    突出“三基建設”,確保貧困地區穩定脫貧。

    圍繞鄉村公路、人畜飲水和農村通電等重點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改善貧困鄉村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防止返貧。直轄以來,全市新建和改造鄉村公路6.03萬公里,貧困地區鄉道通達率達100%,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産運輸成本,有效地促進了貧困農村的商品流通;解決了399.5萬人飲水困難;新增和改造基本農田110萬畝;從根本上改善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用電狀況,降低了農村用電成本,減輕了農民負擔。

    培植基礎産業,增加群眾收入。扶貧開發工作圍繞“農業産業化百萬工程”,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重點幫助每個重點縣培育二至三個骨幹支柱産業,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截至2006年,全市累計投入到種養業産業化項目的財政性扶貧資金4.82億多元,扶貧貸款25億多元,打造了30多個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拳頭産品,創出了涪陵榨菜、石柱黃連、奉節臍橙等著名品牌。在産業化項目的組織實施上,推行“業主+科研單位(科技人員)+農戶”的組織形式,2006年已有産業化扶貧龍頭企業100多個。

    在實施整村推進的同時,重慶市分別在武隆縣仙女山、黔江區蒲花河流域等地實施片區扶貧綜合開發試點,探索出了“綜合開發,成片治理,産業帶動,整體推進”的開發路子,取得了較好效果。

    提高貧困人口的技能和素質。從2004年開始,重慶市將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之一,確定了2所國家基地校、28所市級基地校、38所縣級基地校。抓好對外勞務輸出,建立了由蘇州英格瑪人力資源公司、上海黔臨勞務開發公司等一批勞務仲介機構和用工大戶企業組成的轉移輸出體系。累計培訓貧困勞動力4.81萬人,有序輸出4萬餘人。

    探索出一條産業扶貧項目的運作模式。在科技扶貧和産業開發中,重慶市改變過去完全按計劃經濟模式運行項目的作法,引入市場機制,推行“業主制”和“合同制”。

    通過全市上下的努力,重慶市如期完成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規定的任務和重慶市“五三六”扶貧攻堅計劃、重慶市“十五”扶貧開發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到目前為止,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1097元增加到2006年2152元,凈增1055元,年均遞增7.8%。(冉瑞成)  

 
 
 相關鏈結
· 重慶直轄十週年:十年來完成百萬移民搬遷安置
· 重慶直轄十週年:重慶空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 重慶市長介紹重慶直轄十年發展情況
· 新聞辦就重慶直轄十年發展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