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救撈積極參與國際搜救合作 正走向國際舞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 林紅梅)2007年4月2日至3日,一年一度的國際海上人命救助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交通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應邀在大會上作英文主旨發言。他表示,中國救撈積極參與國際搜救合作,正大步走向國際舞臺。中國救撈的快速發展和在海上救助中發揮的作用,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宋家慧説,據粗略估算,目前,我國涉海工作人員超過2550萬人,沿海地區有近十分之一的就業人員從事涉海工作,對沿海水上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營造安全、暢通和清潔的海上運輸環境受到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救撈確定了建設一支海陸空協調發展的世界一流的專業救撈隊伍的發展方向。

    據交通部統計,近年來,國家落實固定資産投資近30億元,加強救撈裝備建設。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救撈已從初創時的120名職工、一艘小拖輪和幾隻小平駁發展壯大起來。如今的中國救撈已經擁有萬餘名職工和52艘專業救助船舶、132艘專業打撈船舶、11架專用救助飛機,成為集人命財産救助、沉船沉物打撈、遠洋拖航運輸、海洋工程等業務為一體,空中快速救助、水面應急反應、水下搶險打撈等手段于一身,總資産近百億元的國際知名救撈力量。

    中國救撈隊伍在保障轄區內各國航運船舶的人命財産安全、維護海洋清潔方面發揮出中堅作用。2003年至2006年,中國救撈救助遇險人員11980名,其中外籍人員有1781名,獲救財産總價值達到189.4億元。

    今年的國際海上人命救助大會,聚集了世界主要海上人命救助機構和救助設備提供商的代表,多個國家的海岸警衛隊、空軍及海軍救助部門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宋家慧在會上介紹了中國海上救助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後,播放了反映中國2005年至2006年間的典型救助案例的英文版《大寒潮》。

    中國政府分別於1974年、1975年、1980年、1994年簽署了《國際民航公約》《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還與美國、朝鮮等50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和多邊海運協定。宋家慧表示,中國政府重視履行搜救公約的質量,鄭重承諾對發生在北緯10度以北、東經124度以西的南中國海搜救責任區和西北太平洋共管搜救責任區內的海難事故給予人道主義救助。中國還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搜救合作,卓有成效地促進了搜救技能和搜救效果的同步提高。

    宋家慧表示,中國救撈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迫切需要與國際接軌,準確把握救撈行業的國際趨勢,開拓廣泛合作新途徑。自2004年起,中國已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救撈論壇”,為中外救助打撈學術交流創建了平臺。第四屆“中國國際救撈論壇”將於今年8月在中國博鰲召開。宋家慧邀請世界各地的救撈同行參加論壇,共同為營造安全、暢通、清潔、高效的海上運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

 
 
 相關鏈結
· 交通部副部長赴滬調研檢查航道、海事、救撈工作
· 交通部救撈局出動多艘船舶颱風中救助多起遇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