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4月11日電(記者 孫彥新)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11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透露,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將逐步發展3個系列共5顆海洋衛星。
衛星海洋遙感技術在海洋資源、環境、減災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國的海洋衛星和以海洋觀測為主的在軌衛星已有30多個。
孫志輝説,發展海洋衛星事業,是我國發展海洋經濟、預警海洋災害、維護海洋權益的迫切需要。雖然我國已成為能自主發射海洋水色衛星的五個國家之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根據規劃,中國的海洋衛星將由海洋水色衛星系列、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系列、海洋監視監測衛星系列組成。孫志輝介紹,11日發射升空的“海洋一號B”屬海洋水色衛星,我國將以此為起點,陸續發射3個系列的海洋衛星,其中海洋動力衛星“海洋二號”于2007年1月正式立項,計劃2009年發射升空;海洋監測監視衛星“海洋三號”也已進入預先研究,目前正在開展衛星用戶需求分析。
孫志輝表示,力爭2015年前後,使我國在海洋衛星研製、發射、測控技術和地面應用技術方面,最大限度地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並在某些方面還要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此外,國家海洋局還將新建牡丹江和北京海洋衛星地面站,擴建三亞海洋衛星地面站,建設南、北極國家級衛星回放數據接收站,建設海上遙感衛星輻射校正與真實性檢驗場,支持系列海洋衛星的發射和應用。
相關稿件:我國首顆海洋衛星運行685天效益顯著
新華社太原4月11日電(記者 孫彥新)我國首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是11日發射成功的“海洋一號B”衛星的“哥哥”。它在軌運行近兩年間,為海洋環境預報提供了實時數據和産品服務,在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與災害預警、海洋科學研究及國際與地區間海洋合作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效益。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介紹説,我國首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于2002年5月發射升空,2004年4月停止工作,共運行685天。運行期間,共實施了1830軌衛星探測,用戶達126個單位,覆蓋了國內的海洋管理和生産作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部門。
海洋衛星遙感是其它海洋調查觀測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美國于1978年發射第一顆實驗型海洋衛星,在105天的有效運行中,所獲得的全球海面風向風速資料,相當於上一個世紀以來所有船舶觀測資料的總和。
陳連增説,“海洋一號A”利用衛星數據製作了52幅我國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河口地區的資源調查和植被分類圖、岸線動態變化圖、河口懸浮泥沙分級圖等,監測到我國沿海發生的赤潮災害16次,對我國渤海每年冬季3個月左右的結冰期進行了海冰預報,並獲取了大量南北極冰蓋數據,為科學考察提供了基礎數據。
“海洋衛星産生的效益很難準確估算。”陳連增説,沒有海洋衛星之前,我國漁民只能憑經驗出海作業。如今,利用“海洋一號A”數據,有關部門製作了3—9月份逐月平均的海溫和葉綠素分佈圖,並及時向海洋漁業生産部門提供服務,可大大降低燃油成本,增加産量,僅此一項直接經濟效益就十分可觀。
陳連增還介紹説,“海洋一號A”衛星結束了我國沒有海洋衛星的歷史,利用相關資料,我國與美、法等國的海洋研究機構開展了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了我國在海洋遙感領域的國際地位,推動了我國海洋立體監測體系和空間對地觀測體系的建設。
“海洋一號B”衛星壽命更長性能更先進
新華社太原4月11日電(記者 孫彥新)“海洋一號B”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11日説,與2002年發射升空的我國首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相比,“海洋一號B”由於壽命延長、性能提高,整星提供的信息量增加了3倍以上,使用價值成倍增長。
一是衛星重量增加了75公斤,其中燃料由13公斤增加到21公斤,設計壽命由原來的2年延長到3年。
二是兩台觀測儀器的性能都大幅提高。儀器視場由原來的1300多公里提升到3000公里;衛星重復觀測週期由原來的3天縮短為1天,成像由每天2-3軌增加到每天7-8軌,對海洋的每天預測成為可能;成像儀譜段的分辨率更窄,特定水體發出的顏色分辨得更清楚,從而對海洋泥沙和葉綠素的觀測更精確。
三是結構更加可靠。衛星能夠承受更大的外界震動和衝擊;專利的太陽帆板帶式壓緊機構,使太陽帆板故障率大大降低。
我國小衛星已具備一定的太空自我修復能力
新華社太原4月11日電(記者 孫彥新)“海洋一號B”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1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基於計算機網絡和軟體方面的改進,我國小衛星已具備一定的太空自我修復能力。
小衛星是指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衛星。以往小衛星往往採取設備備份的辦法來預防故障,但過多的備份設備無疑會增加衛星的重量。
白照廣説,11日發射升空的“海洋一號B”衛星應用了新的技術,由十余臺星上計算機協同工作,通過軟體的備份來替代硬體的備份,如果設備出現故障,可以通過軟體自主修復。
他舉例説,“海洋一號A”曾遇到太陽能電池驅動器故障,最終影響了衛星的使用壽命,從“海洋一號B”開始,我國的小衛星如果再遇到類似故障,可通過軟體自主修復。此外,當衛星上軟體不能修復某一故障時,地面控制人員還可以修改軟體,進行系統重構,來修復某些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