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海洋一號B衛星成功發射 海洋二號計劃2009年發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2日   來源:人民日報

    4月11日11時27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轟鳴,“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拔地而起,載著我國自行研製的“海洋一號B”衛星升空而去。經過797秒飛行後,星箭成功分離,最後,衛星準確進入距地球798公里的太陽同步近圓軌道。

    繼2002年5月成功發射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後,我國又一次將第二顆海洋衛星成功送上太空。“這標誌著我國海洋衛星和衛星海洋應用事業向系列化和規模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評價説。

    探測能力大幅提升  結束我國近年天上無海洋衛星局面

    鮮為人知的是,在“海洋一號B”衛星發射成功前,近幾年中國在天上並沒有海洋衛星。據了解,我國首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5年前發射成功,但由於衛星壽命設計為兩年,實際上在2004年“海洋一號A”已然完成使命。

    “這次的成功發射,結束了我國近年來天上無海洋衛星的不利局面”,孫志輝説。

    據介紹,“海洋一號B”衛星是“海洋一號A”衛星的接替星,同屬海洋水色系列衛星。

    “1顆B星的海洋水色探測能力相當於3顆A星。探測能力上有大幅提升,重復觀測週期大為縮短,”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介紹,和“海洋一號A”比,“海洋一號B”各項指標和功能都有了較大提高。衛星的設計工作壽命提高到3年,星上存貯量由80M字節擴展為2G。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介紹説,“海洋一號B”衛星擔負著海洋水色環境要素、海表溫度、海洋污染物和近海海岸帶環境探測等任務,其數據産品將廣泛應用於海洋資源開發和管理、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監測和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比如針對渤海每年3個月左右的結冰期,利用衛星探測的數據,反演出海冰厚度、海冰外緣線、海冰密集度和海冰溫度等信息,就能為公眾和專業用戶提供預報服務。

    “海洋一號B”衛星發射後,第一軌觀測數據將於4月20日上午下發。孫志輝介紹,“海洋一號B”數據是免費的,通過申請,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將以FTP下載、電子郵件或郵寄光盤等形式分發數據。

    巨大作用日益顯現   發達國家競相發展海洋衛星

    “當今世界,海洋觀測已進入立體觀測時代,海洋衛星和衛星遙感海洋應用已成為現代海洋觀測的主要手段。”孫志輝介紹説,對海洋進行實時監測,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空間遙感觀測手段。

    據國家海洋局統計,在“海洋一號A”衛星在軌運行的近兩年時間裏,共實施了1830軌衛星境內外探測,獲取的環境數據在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與災害預警、海洋科學研究及國際與地區間海洋合作等多領域取得可喜成果。

    “此次‘海洋一號B’衛星的發射成功,預示著我國以艦船、浮標、岸站和衛星為基礎的海洋立體監測系統將邁上新臺階。”孫志輝説。

    據悉,許多發達國家正競相發展海洋衛星事業。目前,全世界已有海洋衛星和以海洋觀測為主要目的的在軌衛星30多個。

    “海洋二號”即將升空   旨在構建三個系列海洋衛星體系

    “發展海洋衛星事業,是我國發展海洋經濟、預警海洋災害、維護海洋權益的迫切需要。雖然我國已成為能自主發射海洋水色衛星的五個國家之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孫志輝説,以第一顆海洋衛星為例,發射比美國滯後了約25年,總體技術水平差距大概有10—25年。

    據介紹,我國海洋衛星的發展目標是建起一整套海洋衛星體系,包括三個衛星系列,分別是“海洋一號”(海洋水色衛星系列)、“海洋二號”(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系列)和“海洋三號”(海洋監視監測衛星系列),將逐步形成以衛星為主導的立體海洋空間監測網。

    孫志輝告訴記者,今年1月,“海洋二號”衛星工程研製已獲得正式國家批復立項,目前已全面展開研製,並計劃在2009年發射。(余建斌)

    鏈結 海洋水色衛星

    “海洋水色”通俗地講就是海洋水體的顏色。常規用人的肉眼看,海洋是藍色的。但是海水中物質成分的變化和太陽光照角度的不同,會使海水顏色發生相應變化。海洋水色衛星就是利用可見光觀測手段,對海洋水色要素進行觀測。目前主要的探測要素有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含量、可溶性有機物等。

 
 
 相關鏈結
· 我國自行研製的"海洋一號B"衛星在太原發射成功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B”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