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病不出社區,被認為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辦法。圖為北京一社區衛生站醫務人員在取藥。聞昭攝
看病掛號難、床位緊、檢查費用高……是老百姓一直關注的焦點話題。為解決由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而引起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從4月起,北京正式施行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之間的“對口支援、雙向轉診”。
按照北京市《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各支援醫院臨床科室中級職稱以上醫務人員每年必須到對口支援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提供累計不少於15天的診療、帶教、健康教育等服務,保證每個受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天都有支援醫院相關專業的醫務人員在崗。同時,雙方組建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團隊,建立雙向轉診機制和綠色通道,保證患者“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
這一措施實施近一個月,效果如何?能否實現大醫院、社區醫院和患者的“三贏”呢?
患者在社區看病,快了,省了;醫療服務和需求之間需要更細緻的對接
4月23日,記者來到北京市一家小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豐台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裡新添了“天壇醫院專家診室”,不少周邊社區的患者在專家出診排班表前駐足查看。
排班表上,清楚地標有神經內科、內分泌科、心內科等科室專家的姓名、職稱、專長和出診時間。這天上午,來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診的是天壇醫院心內科的副主任醫師徐曉薇。徐醫生一上午共看了14位病人。
家住方莊芳群園2號院的邢玉珠説,自己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以前去天壇醫院看病,最頭疼的就是專家號難挂,有時排了好長時間的隊也挂不到號,“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看上專家門診了。”
居民們反映,他們往往是衝著信得過的大夫,才趕到大醫院看病。以往社區醫療機構利用效率不高,也是因為居民們對社區醫務人員缺少足夠的信任。
在大醫院,住院患者日均消費都在數百元以上,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花費不過幾十元。患腦梗塞長年住院的趙阿姨説,她曾在回龍觀醫院、宣武醫院等醫院以及社區醫院住過院,“每天平均費用最多會相差200元”。
當然,大小醫院在診治條件和措施方面還是存在著差距。“不大的毛病在社區醫院瞧瞧,還是挺合算的。”趙阿姨説。
採訪中,醫藥費報銷也是患者關心的話題。很多患者説,以往捨近求遠奔大醫院,很大程度上也是怕在小醫院看病藥費沒法報銷。為此,北京市放寬了醫保患者的定點醫院報銷範圍。只要是轉診到對口支援大醫院的患者,即使轉診醫院並不是患者所選擇的醫保定點醫院,也可享受醫保。
對於目前“對口診療”的模式,有一些患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大醫院來支援的專家基本上是各個專科的醫生,而社區患者中很大比例是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患者。二者之間,需要更加細緻、有效的對接。
醫院由競爭到互補,雙向轉診要克服“向上轉容易,向下轉困難”
雙向轉診既包括“上轉”——從社區醫院到大醫院,還包括“下轉”——從大醫院到社區醫院。目前,北京市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之間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已開通。
4月1日上午,北京市宣武區陶然亭、椿樹社區的5位老年患者,手持社區大夫開具的轉診單,來到友誼醫院。工作人員很快幫他們把手續辦好,由“雙向轉診專區”的專家提供診治。
宣武區衛生局醫政科蔣景春科長説,如果雙向轉診運轉順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大醫院之間將由過去一定程度上的“競爭”變成“互補”,北京一些大醫院整天人擠人的局面有望緩解。
據了解,在一些嘗試雙向轉診制度的城市,最大的障礙在於“向上轉容易,向下轉困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無法接診的重症患者,會很快將其轉入大醫院;而大醫院一般會待病人完全康復後,才讓他出院。
“向下轉”之所以不暢,一方面是由於病源的多少直接影響醫院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社區醫院設備技術上有時無法滿足病人康復需要。比如,社區衛生服務配備常用藥品312種,這和大醫院的藥品種類相差很遠,一些患者需要的藥在社區根本找不到;再如檢測設備問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檢查設備跟不上,一些檢測結果大醫院不承認……
北京市衛生主管部門也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據介紹,目前,只是初步明確了雙向轉診的標準,即社區不能確診的疑難複雜病例、有手術指徵的危重病人等須向大醫院“上轉”;大醫院中一般常見病和多發病、診斷明確且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患者則可轉往社區醫院繼續治療。但是,雙向轉診要想走得更遠,還有許多“細活”要做,比如各個病種轉診的具體標準、醫療保險的順利銜接等。
突破“瓶頸”,還要在觀念、制度上下功夫
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這一常見現象,會因為雙向轉診的實施而緩解嗎?
專家認為,雙向轉診實質是由政府牽頭對城市醫療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既減少了患者在大醫院的復診費、住院費,還能騰出大醫院的設備、技術、服務等,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
目前,我國已有青島、廣州、武漢等城市開始嘗試雙向轉診制度。但是,據了解,這些城市都碰到了一些相似的“瓶頸”:既有觀念方面的,如市民對社區醫院的技術水平不太信任,一些大醫院的醫生不太情願到下面出診;也有機制上的,如驗單檢查無法互認,相當部分患者轉診後仍需重新檢查,等等。
北京市的雙向轉診同樣也遇到了這些問題。有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説,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需要一些時間。更重要的,還是從制度方面尋求對策。
北京除了放寬了醫保定點醫院報銷範圍外,還對大醫院和個人加強考核,能否按規定完成支援社區任務,成為確定獎懲的一個依據。
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韓德民希望,雙向轉診的層次與內涵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深化。他認為,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的互動,不僅在為患者看病方面,而且要拓展到教學、科研、醫療管理等方面。
還有人士提出,政府應組建專門的管理協調機構,搭建支援與受援雙方對話與溝通的平臺。目前,東城區、宣武區等均成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統籌、規劃、管理、組織、協調包括“雙向轉診”在內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賴仁瓊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