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4月24日電(記者 郭久輝)隨著近期國家支持中部六省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中部六省加快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步伐,國家中部崛起戰略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國家傾力支持 中部步入發展黃金期
針對中部地區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發展相對緩慢的狀況,2006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出臺了36條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中部崛起成為繼東部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之後的又一重要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
今年4月1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負責研究中部地區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協調和落實促進中部崛起的有關工作。
國務院還下發了《關於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範圍的通知》,根據這一政策,中部六省將享受歷史欠稅豁免、稅收優惠等多項優惠政策。
即將於4月26在鄭州開幕的第二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與中部六省將簽署促進中部崛起的合作框架協議;福建、上海、青島、廣州、寧波、天津、深圳七個口岸辦將與中部六省簽署中部六省口岸大通關框架合作協議;國家開發銀行將與中部六省簽署金融服務合作協議;南昌、贛州、郴州、武漢、新鄉、焦作、合肥、蕪湖、太原等9座中部城市將被商務部授予“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河南財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小建説,現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部崛起已從“坐而論”進入“起而行”的新階段。
六省奮力崛起 “磁場效應”顯現
早在國家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結合各自實際,開始探索崛起之路。
煤炭大省山西圍繞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目標,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四大傳統産業,積極培育現代煤化工業、裝備製造業、材料工業和旅遊業四大新支柱産業。安徽規劃建設沿江城市帶,2006年,安徽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12.9%,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二位。江西則依據區位優勢,謀求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對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建設了特色鮮明的昌——九工業走廊。
湖南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沿京廣線長沙——株洲——湘潭“一點一線”經濟帶,為加快崛起創造良好條件。湖北一手抓武漢城市圈建設,一手抓縣域經濟發展,以武漢為中心,包括黃岡、鄂州、天門等多座城市的武漢經濟圈已經成為長江中游地區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河南則確立了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發展目標,東引西進,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2006年,中部六省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地區生産總值達42961億元,佔全國20.5%。中部各省發揮産業基礎好,勞動力和糧食、煤炭、礦産資源豐富、價格便宜等優勢,積極承接東部産業轉移,通過項目帶動,大力招商引資,僅第二屆中博會六省就發佈招商項目1萬多個,吸引了國際、國內眾多投資商的關注。
即將開幕的第二屆中博會,參會的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超過300家。法國家樂福、美國沃爾瑪、德國麥德龍等國際商業巨頭齊聚鄭州,展開在中國中部搶灘布點的競爭,反映了中部崛起國家戰略的實施,外部投資的“磁場效應”已經形成。
從各自為戰到合作共贏
中部六省山水相連、省情相似、使命相同。近兩年來,中部各省在奮力崛起中,急切地表達了加強合作的願望。
半年前召開的“首屆中博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説,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地區競爭不可避免,如果競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共同發展,地區競爭將成為推動中部崛起的積極因素。
同是在2006年9月召開的中部六省省委書記、省長等領導參加的“中部崛起高層論壇”上,大家達成共識:中部崛起,需要六省改各自為戰為攜手共贏。中部必須作為一個整體經濟板塊,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對接、産業發展、統一市場建設等領域密切配合,更好地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形成整體合力,增強綜合競爭力。
隨之而來的是,中部六省間頻繁互訪,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不斷。中部六省間多條高速公路、水運航線開工,在合作中邁出了第一步。
與此同時,“中部辦”的成立為促進中部崛起,加強區域協作創建了新的機制,而中博會、中部崛起高層論壇等也為探討、完善中部區域合作搭建了交流、溝通、合作的平臺。
有專家認為,合作發展的中部將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經濟板塊而不僅是地理區劃概念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