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記者 宋振遠、鄧衛華、錢春弦)5月7日,在全民狂歡的喧鬧中,第20個黃金周畫上了句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全國假日辦執行主任張希欽説,中國長假制度正經歷從假日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從大眾觀光向休閒旅遊、從拉動內需向兼顧擴大就業、從數量調控到質量調控的四個轉變。細細盤點這個“五一”長假,民生主題被闡釋得淋漓盡致。
新一輪旅遊熱擴大國人出行半徑
來自全國假日辦的信息説,今年“五一”,百姓出遊勢頭不減、“頭三”創下新紀錄,繼去年旅遊“井噴”之後,百姓出遊再度延續火暴場面。前6天的統計顯示,長假期間的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將創新高。
北京故宮5月1日接待量超過11萬人次,相當於最大容量的2.3倍。“五一”前三天,上海共接待遊客280萬人次,創歷年新紀錄。
有關專家説,2004年國內黃金周旅遊熱度一度趨緩,被認為是從“井噴式”增長轉向“穩中有升”的理性回歸。而今“井噴”又現,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黃金周的旅遊“井噴”現象,並不是過去的重復,而是表明新一輪大眾旅遊休閒消費的啟動。有關調查顯示,不少著名景點的遊客,70%左右是第一次到這些地方旅遊。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這一局面可能至少持續一二十年。
目前全國每4個居民中就有1個在黃金週期間選擇出遊,中國人創造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季節遊”。同時,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客源輸出地,5年內中國公民年出境遊人數增長1.8倍。
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國際旅遊的第一大接待地,年接待國際旅遊者將超過1.3億人次。屆時,中國還將成為世界第四大國際旅遊客源地,將有1億中國人出境旅遊。
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陸學藝説,近幾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使政府日漸關注民生問題。更加注重服務百姓、服務民生的黃金周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人的出行半徑。
門票不漲彰顯公眾服務理念
在許多景點借黃金周漲價之際,“江北水城”山東聊城市的姜堤休閒樂園裏,遊客花上10元錢買張門票,就可體驗水上獨木橋、水上滑翔椅等園內所有項目。
舉家到此遊玩的市民王中軍告訴記者:“我們玩了大半天了,還有好多景點沒來得及看。説實在的,這10塊錢挺值。不像有些地方的旅遊點,逢節必漲,處處陷阱!”
在京杭運河之濱的山東臨清市,其著名景點鰲頭磯甚至打出了“票價十元,五一半價”的告示,吸引了不少遊客。
在吉林長春市,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針對低保戶推出定期免費入園政策,得到遊客讚賞。
山東省膠州市政府則免費開放市內的5家綜合性公園。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公園乾脆拆除圍墻,向公眾開放。一位市領導坦言:“公園既然姓‘公’,其運轉投入自然大部分應由政府承擔,不能再讓百姓買單。”
儘管社會輿論關注民生,但仍有一些地方崇尚“逢節必漲”的市場法則,想趁機撈一把。有的地方甚至是政府主導漲價,助推“宰客”行為。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假日辦值班室每天都會接到大量投訴。
記者發現,一些名山平時門票一般為50元,“五一”期間普遍翻番,山東一名山景區門票漲到了120元。各地旅遊景區門口,大都赫然標識著對軍人和學生的減免費規定,但執行中卻“暗中打折”。在北京一景區,免費政策只是針對門票,園內像樣的景點都得重新付費。
“長假期間的服務理念、惠民之舉和對困難群眾的關愛,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我們不應讓這種社會關愛被淘金的黃金周‘淘’掉。”聊城市姜堤遊樂園總經理李士恩如是説。
黃金周“維權和就業”主題更突出
歲歲黃金周,何時到我家?在各大景區擁擠的人群裏,農民工及其家人的身影難得一見。在許多人“寄情山水間”之時,他們依然奮戰在奧運場館、鐵路工地,甚至還有工人在艱難討薪。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局面正在改變。從沂蒙山區到青島打工16載後,農民工皮進軍今年“五一”獲得了青島市頒發的城市居民戶口簿。與他一起拿到“城市綠卡”的還有因創辦農民工免費法律服務熱線聞名的農民工陳明鈺等人。
這只是針對農民工利好政策的一個例子。今年“五一”期間,中央和地方領導紛紛深入工廠看望工人群眾。有關專家説,這表達了政府對普通勞動者及其合法權益的尊重和維護,也是整個社會對“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呼喚。
國家旅遊局有關人士説,中國長假制度的價值取向正悄然發生變化,長假主題正從拉動內需轉向兼顧擴大就業,維權和就業等民生主線日漸清晰。
“我們家最多能住宿24位客人,一超過這個規模,我就把客人介紹到鄰居家裏。”今年“五一”前三天,北京延慶縣千家店鎮河西村的盧寶琴家來的客人超過了她家的接待能力。由於洗澡間和衛生間太小,一家人正準備擴建。
盧寶琴説:“我們需要黃金周,沒有黃金周,我不知道怎樣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和高中。黃金週期間我們雖辛苦一點,但能攢出兩個孩子開學的花銷。”
國家旅遊局負責人説,目前中國鄉村旅遊景區(點)每年接待遊客超過3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400億元。黃金周推動了我國消費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升級。2007年旅遊業要實現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50萬人的目標,黃金周將功不可沒。
公民“休息自主權”意識日益覺醒
“一天接待3萬遊客,如果讓動物連軸表演,它們會吃不消”。在山東蓬萊極地海洋世界,為了不讓動物在長假期間過勞表演,景區管理者每天實行不超過2小時的動物工作制。人性化的管理開始惠及動物。
中國休閒協會副會長魏小安説,黃金周發展的7年裏,公民的休息權利意識迅速覺醒。一些單位在工作總結時開始把“沒有保證職工休假”視為一種管理上的缺失。
“休息自主權”意識的日益覺醒還體現在人們對“休閒品質”的進一步關注。景區外擁堵的車流、景區內攢動的人頭等一系列“黃金周問題”降低了人們的休閒品質。許多人開始質疑:黃金周去還是留?
國家旅遊局有關人士認為,在過去的19個黃金周裏,我國共有16.3億人次出遊,實現旅遊收入6704億元,拉動相關産業快速發展。這表明社會和百姓需要黃金周。
有專家表示,我國人口眾多,“吃住行遊娛購”等環節上的擁堵,從根本上説並非“黃金周”本身的原因,而是因為“黃金周”太少了,只好一窩蜂出門旅遊。一位政協委員甚至認為,在“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之間,長達5個月的“無長假間隔”太大了,建議在中間增設一個新的法定黃金周。
中國社科院楊林博士説,在經歷20個黃金周後,黃金周制度已植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多個層面,就像電視臺的“春晚”一樣,甚至滲透到百姓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輕言取消會帶來一系列社會“不適應症”。
更現實的做法是,在保留甚至增加黃金周制度的同時,增加分時度假、帶薪休假等“彈性休假”方式,通過多元化、福利化的休假,打破百姓休假時間上的不均衡,提高公民休假的“幸福指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