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談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煥發活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08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也是今天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極為寶貴的文化資源。因此,卓有成效地搶救、保護和傳承、利用好這些財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在這方面,浙江省做出了較好的成績,為此,本報採訪了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聽聽他有什麼經驗之談。

    文化工作者隊伍才是保護好遺産的中堅

    問:楊廳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請介紹一下有哪些重點突破?

    答:我們浙江歷史積澱深厚,物華天寶,民族民間藝術豐富,素有“百工之鄉”之稱。近年來,我省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們有一支遍佈全省的文化工作者隊伍,正是有了他們的不辱使命和埋頭苦幹,才能確保我們的工作富有成效。説到我們的突破,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首先,由於省委省政府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理念認識比較早、比較高,所以措施力度也比較大。我們省廳也認識到非遺保護是件功德無量、惠及子孫的大事,是一件傳承中華文化之根的要事。我們建立了切實有效的保護機制。

    其次,及時出臺系列政策法規:2002年,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年,又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見》;目前,《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即將出臺。

    隨後,我們建立了一套完備的非遺名錄保護體系。浙江省在全國最早公佈了第一批非遺名錄。目前,全省11個市及90個縣(市、區)均公佈了非遺名錄。

    另外,我們積極組織各種展示和傳播。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在浙江隆重舉行,我們抓住“七藝節”的契機,全面展示我省民間藝術精品力作。“七藝節”的開幕演出《風從東海來》全部採用民族民間藝術元素,由鼓之韻、燈之情、龍之魂三個板塊組成,33個優秀節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鄉土風情各界反響良好。

    文化建設最大的關鍵在於健全相關法律

    問:浙江省是上榜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最多的省份,如何進一步做好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發展?

    答: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四大任務是:開展普查、積累成果;完善規劃、搞好試點;搶救保護、抓好傳承;合理開發、有效利用。

    首先,加快立法與完善政策制度。現在文化建設最大的問題是法律還不健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有望在今年“文化遺産日”前頒布。其次,我們還著力構建傳承體系。省文化廳印發《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命名辦法》,並在慶祝首個“文化遺産日”電視晚會中對第二批40余位省民間藝術家頒發證書。各地結合非遺普查,對民間藝人特別是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重點走訪調查,逐步建立專門的圖文影像數據庫;並組織專家對傳承人的成就和傳承工作進行學術性、專業性的分析、總結。

    去年4月召開的浙江省非遺代表作叢書編纂工作會議,計劃在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公佈兩年內,將省內44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分別編纂成書,形成系列,以加大宣傳,同時可列為地方鄉土文化教材。

    非遺保護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界關注、全民參與。為發揮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我們建立了省民間藝術研究會、省老字號企業協會等民間組織,並準備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部分市縣,甚至鄉鎮也建立了一些民間非遺保護組織,如仙居縣建立了無骨花燈協會等。

    把文化遺産做成對外交流的品牌

    問:浙江省如何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源優勢,擴大宣傳,促進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答:近年來,我省對外文化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樣,交流的渠道更加寬廣,其中民間交流發展迅猛。在增進友誼、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進一步落實中央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戰略,認真做好浙江省對外及對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的規劃;充分利用浙江省經濟和文化優勢,積極開掘和整合本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提升對外文化交流的規模和品質;大力拓展民族民間藝術對外交流渠道,發展文化外貿,加快形成出口優勢;精心選好項目,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和合作,力求做精、做大、做強,形成品牌和系列;通過持續的工作,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成果,擴大浙江文化的影響力,有效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既要大力加強“走出去”,也要充分重視“引進來”。通過交流推進我省的非遺保護。杭州市每年一度的西博會娃哈哈狂歡節,國際與國內相結合,不僅展示本地的民俗風情,也把許多國家的民間藝術引進來,特色凸顯。

    省長挂帥的文化遺産保護體制

    問:請您簡單談談浙江該如何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體系和保護制度?

    答:雖然我省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的非遺保護也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形勢依然嚴峻,如:一些依靠口傳身授方式加以傳承的文化遺産正在快速消失等。因此,我們的工作任重道遠。

    通過5年的努力,我們已初步構建起我省非遺資源保護、傳承展示、合理利用、宣傳推廣、保護制度等五大體系。並明確了保護重點,突出搶救一批瀕臨消失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確立一批優秀民族民間藝術代表作的傳承人(團體),創建一批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發展一批非遺生態保護區,做大一批非遺品牌活動項目,建設一批非遺展示場館,培育一批非遺旅遊經典景區,建立一批非遺産業基地等八個一批。循序漸進,分步實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發展。

    為科學有效指導工作,規範運行,除加快立法進程,出臺有關地方法律和政策性文件,制定保護工作規劃,下發有關具體實施方案外,省文化廳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程中的建章立制工作。我們制定了專家庫章程、非遺名錄評審規則、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與認定辦法、代表作申報評審辦法和保護管理辦法等,在非遺保護的制度化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們建立了由分管省長挂帥的省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委員會;今年還將爭取建立省非遺保護中心,推動建立市、縣一級的非遺保護中心;此外,將進一步發揮高校非遺研究基地的作用,加快籌建各級非遺保護協會;同時通過與新聞媒體更加密切的合作,來加大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

 
 
 相關鏈結
· 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公園5月對遊人開放
·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首發
· 浙江省公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 我國首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5月將在成都舉行
·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在四川成都
· 文化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已初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