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創新鑄就大油田——冀東南堡10億噸油田發現始末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姜雪麗 齊中熙)渤海灣,冀東南堡油田,高達30多米的70D鑽機昂然矗立,鑽塔頂部的紅旗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格外鮮艷。海風吹來,紅旗飛舞飄揚。

    這裡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外國石油公司的專家在這裡勘探後帶著遺憾回去。然而,經過中國石油人的不懈追求,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最終成就了中國石油勘探史上又一個讓人激動的時刻。10億噸儲量大油田的發現,石油人的夢想在這片土地上又一次與紅旗一起飛揚。

    技術攻關,精細勘探告別“有油無田”

    幾年前,很多人對冀東油田並不熟悉。這個渤海灣7個油田中面積最小、産量最少的油田,每年的産量只有60多萬噸。

    雖然,冀東油田的南堡凹陷一度被地質學家們看好。有專家認為,其雖小,但“小而肥”。但是,南堡凹陷的勘探並不讓人樂觀。上個世紀70年代相繼有所發現後,勘探進展緩慢,90年代後更是跌入歷史低谷。到1995年底,經開發評價認為,可以動用的地質儲量只有134萬噸。

    冀東油田公司副總地質師董月霞是1993年碩士畢業後到公司從事南堡凹陷陸地勘探工作的。

    “當時油田處於低谷,勘探舉步維艱,産量只有30多萬噸,可以説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董月霞説。但是,油田勘探專家和決策者認為南堡凹陷探區雖小,但“小而肥”。為何對“肥田”多年的勘探卻沒有結果?癥結到底在哪?

    經過反復探索和專家“會診”,公司勘探技術人員認為,地震資料品質差、對地質情況掌握不精確是關鍵所在。

    石油勘探對數據的精細程度要求很高。隨著地震技術和計算機分析數據技術的提高,進行新的地震勘探非常必要。1997年,經過兩年的研究,公司決定在“久攻不克”的老爺廟地區重上三維地震,通過新技術獲得更高品質的地震資料。

    當時進行二次三維地震在國內是首次,加上三維地震成本高、難度大,油田的決定面對著很大的壓力和質疑。公司當時堅持這樣做需要很大的勇氣。

    老爺廟地區二次三維地震獲得成功,結果證明,他們的堅持是正確的。老爺廟地區二次三維地震獲得成功後,結束了這一地區“有油無田”的歷史,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360萬噸,扭轉了勘探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隨後,冀東油田又在高尚堡、柳讚地區開展二次三維地震,也給人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冀東油田公司總經理周海民説,重上三維地震成為冀東油田發展史上的轉捩點,解放了技術人員的思想,提高了地質資料的質量,冀東勘探真正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這一階段的認識為以後灘海地區勘探打下了很好的技術基礎。

    找油的哲學:石油在人們的腦海裏

    公司總經理周海民翻印了美國石油地質學家華萊士·E·普拉特的書《找油的哲學》發給公司裏的勘探開發人員。周海民在介紹這本書的序言裏寫道:油田勘探開發工作者和建設者要以“有油推論”來指導勘探開發研究與實施工作,不斷尋求新的發現和突破。“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們的腦海裏。”

    2002年,冀東油田公司收回南堡灘海探礦權,大發現就出現在冀東的這片灘海。

    此前,公司曾與兩家外國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此區塊。但兩家國際著名石油公司最終帶著遺憾離去。

    事實上,冀東油田公司在灘海打的第一口探井,也就是南堡油田的發現井——老堡南1井,就在外方勘探井的同一位置。外方擁有先進的技術與裝備,但為什麼與大發現擦肩而過?

    董月霞説,油在中淺層,外方的目標是深層,所以外方錯過了。

    2002年收回探礦權之後,冀東油田沒有急於上工作量,而是對既有的地震資料進行了綜合研究,精心評價和優選勘探目標,優化預探井位部署。很快,在南堡灘海大面積整體部署高精度三維地震。

    2003年,公司對以前的陸地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發現:在300多口井中發現大批以前漏掉的油層,而這些油層都位於中淺層。簡單估算有上億噸的儲量。

    很快,陸地經驗被複製到海上,中淺層成為冀東海上勘探的主要目標。2004年5月23日,第一口預探井老堡南1井開鑽。

    在隨後兩年多時間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8次到冀東油田進行專項調研、開專項會議,明確要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預探井既要充分論證,又要敢下決心,看準了就要打,打空了算總部的,打成了算你們的!”確定了勘探投資計劃單列,要多少給多少,技術人員不受限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只要申請就會優先得到滿足……

    2004年9月29日,老堡南1井點火,日産原油700立方米!

    緊接著的兩口井試油均達到500多噸。在此之後,僅用兩年半的時間,一個規模儲量達10億噸的南堡油田浮出水面。

    “油公司”管理體制:新的石油“大會戰”模式

    冀東油田管理公司現有在職職工4000多人,其中30%是科技人員。而目前參加油田建設的施工隊伍則達20000人。

    “實行‘油公司’管理體制,公司的施工隊伍大都是通過招投標選擇,這樣我們在建設中就可以用到最好的施工隊伍和最好的技術。”冀東油田公司副總經理金明權説。

    冀東油田公司自成立就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採取了油公司管理體制。公司以管理、技術和勘探生産為主體,依託國際、國內市場,實行施工作業市場化運作,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擇施工作業單位,並對工程項目實行項目管理。

    冀東油田公司黨委書記張國旗説,油公司管理體制解決了過去油田開發靠油田自己組織各種隊伍和大量人力進行,無論油田規模大小,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而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世界上最好的技術和施工能力最強的隊伍整合起來為公司所用。

    冀東油田公司勘探部主任邊軍説,油公司管理體制的另一個特點是石油的勘探和開發的核心創造力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

    南堡油田1號人工島是冀東油田公司實現“海油陸採”的重點工程。為此,公司對國內外的潛海油田開發技術進行了考察後,決定採用人工島來開髮油田。

    公司在考察了國內外的航道局和航道公司,最後通過公開的招投標決定工程由上海航道局來完成。目前,1號人工島已經完成了70%,此後還要建設6座這樣的人工島。

    據南堡油田公司經理馮京海介紹,相對海上鋼制平臺而言,人工島造價低、壽命長。採用人工島集中開發,配合井口槽批量鑽井技術,可以大幅節約用海用地,“以前一口井佔地12畝,使用井口槽技術以後,15口井佔地才13.48畝,節地10倍以上。”

    同時,井口槽批量鑽井技術的使用也使生産效率大幅提高。以前搬安一台鑽機要6天,在人工島上,通過井口槽“滾動”,時間竟然縮短到13分鐘。馮京海説:“傳統意義上到處是‘磕頭機’的油田,在這裡變成了類似于有圍墻的工廠,是油田開發技術上的一場革命。”

    鐵人精神 成就石油夢想

    “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就是找油,找不到就會不好意思見人。”董月霞的一句話道出很多石油人的心聲。

    冀東油田成立之初,人才隊伍、基礎設施、研究技術等方面都比較薄弱,油田勘探曾長期徘徊不前,當時的確有過“見人抬不起頭”的感覺。

    冀東油田公司黨委書記張國旗對此深有感觸,“中國石油集團開會,我們習慣於坐在後面,因為我們是小油田。坐在後面説明我們有壓力,但壓力變成動力就是好事。”

    南堡油田儲量一落實,董月霞立刻把一頭過腰的長髮剪成了齊耳短髮:“終於可以暫時減輕身上的擔子了。”

    “我們不能選擇大油田,但可以選擇把一個小油田做大。”大發現使4000多名冀東石油人實現了夢想。

    冀東油田技術上的成功,對渤海灣甚至整個中國石油的勘探都有借鑒意義;大發現過程中體現的以大慶精神為代表的石油人優良傳統,則是全中國石油人的寶貴財富。

    南堡油田試油主管王愛利在重大施工和施工的關鍵工序,必定親臨現場,曾經連續在海上平臺待了40多天,而一般人在海上平臺待得最長極限是28天。從平臺上回到陸地,王愛利很長一段時間都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南堡油田勘探開發公司總地質師王成明,24小時駐守在鑽探現場,因為勞累過度血壓一度降至80/40,但他和同事的辛勤努力,創造了多項油田第一。2006年春節期間,為了避免一場即將發生的井噴事故,50521鑽井隊7人小組在零下十多攝氏度的刺骨寒風中,連續奮戰8小時,最後全部累倒……

    冀東石油人説,冀東石油人是幸運的,成千上萬石油勘探者中,能找到油田的,“也許不足千分之一”。但正因為有一代又一代石油人肩負著為祖國找石油的使命和責任,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孜孜以求的努力,才有了中國石油工業今天的成就。 

 
 
 相關鏈結
· 走近南堡油田:為何"待字閣中"40年 背後動人故事
· 冀東南堡油田將根據國家統一安排進行開發建設
· 大港油田未來三年産量規模將達600萬噸油氣當量
· 新疆克拉瑪依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783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