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萬鋼: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應轉向"就業導向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5月16日電(記者 劉丹)科技部部長、同濟大學校長萬鋼16日在此間表示,中國職業教育需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聯絡,促使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從“學科導向型”轉變成“就業導向型”。

    萬鋼是在出席同濟大學舉行的“2007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時説,中國的職業教育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技術人才,對於企業來説,要提升員工的素質,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都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作支撐,企業人力資源的發展與職業教育發展密切相關。

    他説,建立緊跟市場、貼近行業、依託企業的職業教育體制,建立和國內外企業的長期交流機制,將有利於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教育有效性,也可為培養高端職業技術人才創造條件。

    十餘年來,同濟職業教育學院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聯手,共同實施培養了一大批機械、電子與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職業技術達到國際水平的工程師,成效顯著。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所所長曼弗雷德·克萊默博士在出席會議時表示,德國正在成立職業教育研究共同體,促進各國研究者交流,德國將與中國繼續加強職業教育的合作。

萬鋼任科技部部長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27日經表決決定,免去徐冠華的科技部部長職務,任命萬鋼為科技部部長。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主席令,公佈了這一決定。

    徐冠華已到任職年齡界限。


萬  鋼

    萬鋼生於1952年8月,上海市人,致公黨成員,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1969年4月參加工作,1969年4月至1975年10月為吉林省延吉縣三道公社插隊知青,1975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東北林業大學道橋係學習,1978年8月至1979年9月任東北林業大學物理系教研室教師,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實驗力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81年12月至1985年4月任同濟大學力學系教師,1985年4月至1991年1月在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機械系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1月起為德國奧迪汽車公司技術開發部工程師,生産部、總體規劃部技術經理,2001年4月任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2001年8月任同濟大學校長助理、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2002年2月任同濟大學校長助理、汽車學院院長、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2003年6月任同濟大學副校長(主持工作),2004年7月後任同濟大學校長,2006年12月後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同濟大學校長。萬鋼是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新任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表示:不辱使命 不負重托

不辱使命 不負重托
——訪新任科技部部長萬鋼

    4月27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經表決決定,任命萬鋼為科學技術部部長。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汽車專家萬鋼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位擔任部長的民主黨派人士。

    “我深深感到中國共産黨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在科技部當天下午舉行的會議上,萬鋼動情地説,重任在前,自己更應該保持頭腦清醒,認清形勢,把握自我,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在教育、科技、經濟的相互融合中,尋找跨越的突破口

    17年前,按照德國大學特有的傳統,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萬鋼坐上小車,在山城克勞斯塔爾市繞行一週,然後到市中心廣場發表演講。

    “獲得博士學位,這僅僅是我人生旅途的一個開端。我將在汽車工業研究發展上努力工作,讓中國的汽車工業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一員,讓中國的老百姓都能開上我們中國人自己造的汽車。”畢業後的萬鋼選擇了奧迪公司,從最基礎的工程師幹起,幾乎接觸了汽車企業的各個環節。1998年,他被評為德國汽車工業界的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一位務實而擅長邏輯思維的科學工作者。他所主持的課題從科學研究的方法出發,在用工程科學知識解決實際技術問題方面達到了應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這是萬鋼的博士生導師、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校長迪茨教授對他的評價。

    攻讀博士期間,萬鋼開發出一項降低汽車噪音的技術。直到2004年8月,這套技術才從德國大眾汽車公司退役,一共生産了3500萬套産品。下薩克森州政府為此授予萬鋼特殊功勳十字獎。他是第二個獲得這一獎項的人。

    擔任同濟大學校長3年多來,萬鋼積極推動高校在社會服務中創造價值和效益,推動經濟、科技和教育的結合。一些科教界人士認為,熟諳科技、教育、産業發展規律的萬鋼出任科技部部長,讓人們對進一步解決教育與科研實際脫節、技術與經濟需求脫節的問題,充滿了期待。

    科技人員尤其是工程技術人員,應全方位提高綜合素質

    “從事面向市場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工程技術人員要聞天下事,急天下事,圍繞天下事來讀聖賢書。”萬鋼的務實,在熟悉他的人群中頗為有名。

    作為校長的萬鋼坦言,更多地與企業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相融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是大學應有的價值觀。“我經常説同濟的教授很實在。要在同濟立得住腳,必須把東西做出來。搞建築,你設計建造的樓宇、橋梁、隧道,都要留下傳世之作;搞汽車,你得把汽車造出來才是英雄。”

    “除此之外,科技人員的社會聚集能力也很重要。”萬鋼説,科學研究就像統兵打仗,要有領軍人物。領軍人物雖然也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但他們真正的“魅力”往往在於了解社會需求、感知他人感受,善於讓合作夥伴和社會公眾理解自己的理念,從而調動社會資源集聚于科技發展。

    同濟大學不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實踐,及早熟悉企業的各種工作,還創立了學生創業基地,讓學生自己想課題,自己找資金。“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清楚,自主創新是一個過程,除了專業知識、好主意之外,還要有很強的團隊溝通能力。”

    牢記目標和責任,保持創新的激情,勇敢邁向又一高度

    2000年12月23日,西方一年中的最後一個工作日,萬鋼在奧迪公司開完告別會,帶著科技部和同濟大學的邀請回國。

    萬鋼説,當時歐洲也在做清潔能源的汽車。但他覺得,與其在德國做,不如回自己的國家做。“國外把專業知識分得太細,在那裏學習後往往會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但缺乏全方位操作的能力,在中國卻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回國7年,萬鋼果然做了“更多的事情”。創新的激情、責任感和使命感,推著他走到了一個始料未及的高度。

    2002年,萬鋼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在3年後增補為全國政協常委。2006年12月,他當選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萬鋼代表致公黨中央進行大會發言,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言獻策。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內聚集了一大批有知識、有能力、有才華的傑出人才。”萬鋼説,回國工作後,他結識了大批知名專家、黨政幹部,他們久經歷練,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執政經驗,完全能夠承擔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重任。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周家倫在擔任我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參讚時就認識萬鋼,併為他回國工作積極穿針引線,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式友誼。這些年來,學校行政部門與校黨委班子配合默契,為同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萬鋼説:“在這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運行得非常順暢。”

    “與許多中共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學淺,特別是在從政經驗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萬鋼誠懇地説,今後自己一定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履行職責、勇挑重擔;在科技部黨組的集體領導、統一部署下努力工作,貫徹民主集中制,加強團結合作,開拓科技工作的新局面。與此同時,也要不斷探索,認真實踐,有意識地為多黨合作積累經驗。

 
 
 相關鏈結
· 新任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表示:不辱使命 不負重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