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17日電(記者 徐旭忠)近兩年,重慶市加大對轄區內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錳礦開採和加工污染的治理力度,先後投入治理資金上億元,開展企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加強執法督查力度,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據介紹,秀山縣地處渝湘黔交界處,這裡錳礦資源豐富,現探明儲量為2400萬噸,遠景儲量達到5000萬噸,其與湖南花垣縣、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並稱為中國錳礦“金三角”。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對錳需求量增加,秀山縣錳行業發展迅速,到2004年底,已建成錳礦石開採企業33戶,規模達120萬噸/年,佔全國1/6;電解錳生産企業17家,生産能力為19萬噸/年。但由於技術水平落後、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小作坊式電解錳生産企業不斷增加,加之企業業主環保意識薄弱,治污工藝落後,造成電解錳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曾被國家環保總局和監察部列為掛牌督辦案件。
針對這些問題,重慶市在國家有關部門協助下,制訂了污染整治方案,規定錳企業凡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落後工藝、産品,一律關閉取締;凡是沒有水環境容量的地區,不得新上電解錳企業。同時,重慶市將電解錳企業污染整治納入當地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近兩年,重慶環境、監察部門還加大了對錳行業污染的執法、督查力度,依法對新峰錳業公司、長江電解錳廠等17家企業下達了停産或限期治理決定。自2005年8月以來,重慶市有關部門先後7次對秀山縣錳污染整治工作開展了現場指導和督查,對污染整治工作中出現的方案不科學,環保審批驗收不規範,排污收費不到位,錳企業存在違法排污等問題,通過限期、停産治理等措施,有力推動了錳污染整治工作開展。
據重慶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秀山縣錳污染治理工作已于去年年底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的驗收。此前一度陷入污染危機的梅江河、平江河等水域污染勢頭得到扭轉,水體功能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Ⅲ類水質標準,比開展整治前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