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5日電(記者王欲鳴)“我們實實在在做了事情,有些領導卻不滿意。”5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一位旗領導和記者談起正在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時,情緒有些低落。
烏拉特前旗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為破解山旱區因取水過度、地下水位下降和乾旱少雨造成的“缺水症”,今年旗委、政府在山旱區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採取“政府補貼20%,銀行貸款50%,農民自籌30%”的方式,籌資1050萬元,配套300眼機電井建設低壓管道,並計劃3年內使山旱區2323眼機電井全部實現低壓管道輸水。為破解黃灌區因地下水位過高、排水不暢引起的土地鹽鹼化——“水鼓症”,旗委、政府籌資330萬元,採取旗財政補貼60%,群眾自籌40%的方法,實施排幹清淤工程,輔之以平地縮塊、水土保持和人畜飲水等一系列農田水利建設。
“這是個造福子孫的好工程!”在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南苑村,十幾位村民七嘴八舌説起了節水工程的好處。村民徐永祿算了一筆賬:做這項工程每戶村民花1800元左右,低壓管道鋪好後,每畝地澆一次水節省電費5元,每年澆六七次,加上機械損耗和省水,每畝地可以省45元左右,他家40畝地一年下來就可以省1800元。管道至少能用30年。而且,過去澆地從井口到地裏最遠需要兩個小時,現在一合電閘水就到了地裏,一條管道可以同時澆幾十畝地。山旱區農民高興地稱節水工程“省水、省電、省錢、省時、省工,促進增收。”
然而,烏拉特前旗實施的“民心工程”未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甚至還挨了批評。
烏拉特前旗一位旗領導告訴記者,前幾天市裏組織的監督指導小組參觀全市各旗縣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展情況時,對其他兩個旗縣建新房、修油路、栽樹、建沼氣等做在“地上”的“工程”非常滿意,稱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在這兩個旗縣,而對烏拉特前旗埋在“地下”的節水工程不感興趣。有一位領導説,節水工程好是好,只是都埋在了地底下,上面領導來參觀,也只能口頭彙報彙報,不可能把管道挖出來看。
“節水工程的管道都是埋在地底下1.8米深的地方,清淤工程是把多年來沉積的淤泥挖出來,這兩項工程都不是擺在地面上的‘亮點’工程,但都是建在老百姓心中的‘亮點’工程!”大佘太鎮一位幹部對記者説。